天津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

不能怪你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751

首页> 教师资格> 天津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装逼遭脸一顿踢

已采纳

【导读】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差异,但是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的总体趋势上却具有一些共性的、本质的规律和特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儿童、青少年的习性,顺利地开展教育工作,就一定要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

1.顺序性

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从生理方面来看,身体的发展基本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部位向边缘方向”发展的过程。从心理角度来看,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记忆也是由无意义的机械记忆过渡到有意义记忆阶段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认为,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向前发展的,因而人的认知包括前后相继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所以,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2.阶段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是连续的,但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呈现出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现代心理学把人的一生概括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相邻两个阶段个体的发展具有过渡性,但每两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3.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儿童身心的某些方面很早就发展起来,但有的儿童比较“晚熟”,需要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这种差异性就表现为不同儿童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此外,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单个个体不同方面发展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的成长。

4.不均衡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其一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比如智力的发展就表现出不均衡性,出生后的几年发展很快,随后发展减缓;其二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如心理方面的感知觉发展较早,然后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成熟就比较晚。 5.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来补偿视力方面的缺陷。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继续发展。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即便是不太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藏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31评论

深知你是空气但还是拼命

《教育知识与能力》要复习的量大,想要高效地考过,重点知识一定要记牢,下面整理了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考点20条,大家可以考前复习一下。

1、义务教育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础性。

2、义务教育概念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主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4、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5、活动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杜威。

特点:从儿童需要兴趣出发设计课程;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

6、学科中心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7、课程内容的构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构成,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所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8、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材(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9、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机械化学习的现象,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的功能,强调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它的必要条件,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但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二者是不同不发展的,从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怎么样,学习效果怎么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1、备课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材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12、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上课是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先决条件),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时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成绩的评定与检查是上课的反馈。

13、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它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14、中学常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口头语言讲授;谈话法(产婆术)教室学生互动提问;讨论法

15、程序教学

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6、教学评价的内容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课程的评价。

17、记忆规律在教学中运用

合理安排教学,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

集中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从给予的信息种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从各种解决方法选出最佳。

发散思维,即辐射思维,分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8、学习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19、学习的分类

加涅学习分类,信号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奥苏伯尔学习分类,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无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20、影响学习的因素

智力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情况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次智力睡前越高学习成绩越好,但不是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3评论

我怕我会失去

【导读】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现代学制从性质上看,分为资本主义学制和社会主义学制两种。由于各国、各地区的情况不同,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存在差异,到20世纪初,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的学制。

1、西欧双轨制

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校多从古代学校发展而来,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学术性很强,学生学习可升到天学以上,属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这种学制显然不利于教育普及。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特权阶层的削弱,较高的学术性一轨已逐渐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但普通劳动者子女入学的仍然不多,原因在于这类学校学费昂贵,非劳动人民子女能承受。只有少数的学生因免费或接受资助而得以入学。但这种学制的学术性一轨的学术水平较高,像牛津、剑桥大学等就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2、美国的单轨制

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没有像英国皇室那样的特权阶层,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

3、苏联型学制

帝俄时期学制是双轨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单轨制学制。但这种学制又与美国的单轨制不同。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其次,它吸收了西欧双轨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如职业技术学校单独设立。再次,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必须统一,致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强化练习

双轨制在(  )表现得非常典型。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中国

【答案】B。解析:英国实行双轨制,美国实行单轨学制,苏联与中国为分支型学制。

169评论

相关问答

    向你推荐

      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