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才税务师

愿挽留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3408

首页> 税务师> 丁秀才税务师

5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扎清水

已采纳

丁敦龄(1831-1886),山西平阳府人,18岁考上秀才。后辗转澳门定居巴黎客死他乡。国内关于丁敦龄的唯一史料 ,来自于清朝官员张德彝的“法郎西游记”中“山西丁某”这一篇日记。原全文为:初五日丁丑,晴,凉。酋刻,志、孙(本人注:志刚和孙家谷)两钦宪约德协理之父母姐妹,法人欧健之母与妹,暨山西人丁敦龄者,在寓晚馔,谈饮甚欢,丑时始散。闻丁敦龄品行卑污,四年前曾私某领事之幼女。领事怒,发于英伦孤岛从军。越二年某领事死,丁始返回法京。后又将缝匠之妻拐去,缝匠鸣之与官,罚其坐监二年。现为欧健之记室,据外人云,恐其做幕中之宾矣。又闻新闻纸上载,丁某自称为举人,不知系某科中试?而同年者又何人也?张德彝(1847-1919)为清朝旅欧美次数最多的一位大臣,也是清朝官员中最精通英文的官员,曾任皇上的英文教师、签发出国护照的大臣。他的日记权威性无人敢质疑。就连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也是全盘抄录传播,让丁秀才两个世纪以来背负恶名。本人作为山西籍文人,旅居巴黎香港多年,有义务为山西丁秀才平反,还原一个山西伟大秀才的真容给后人。1 ,法人欧健到底是谁?关于法人欧健,从钱钟书始,国内研究者公认为是法国诗人戈蒂耶(1811-1872),并且说明法人欧健即戈蒂耶。本人确认为应该是戈蒂耶之长女朱迪特,汉语名字叫俞第德(1845-1917)。张德彝日记是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初五写的,戈蒂耶的母亲已经在1848年去世,戈蒂耶有两个女儿,都是丁秀才的学生,长女就是俞第德。因此,从原文“法人欧健之母与妹”来看,指的是法国人俞第德的母亲和妹妹。法人欧健就是俞第德无疑!2,“闻丁敦龄品行卑污,四年前曾私某领事之幼女。领事怒,发于英伦孤岛从军。越二年某领事死,丁始返回法京。”这里的闻,说明只是听说,而非张德彝亲自经历见到过。四年前,就是1865年,如果真有此事,说明1865-1866年2年时间丁秀才在英国从军,这段时间经本人研究正好是丁秀才指导俞第德大量翻译出版中国诗词的日子,未见到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何况在巴黎这个法治社会,一个领事无权处理一个公民,只有法院才有权利作出处分决定。3,“后又将缝匠之妻拐去,缝匠鸣之与官,罚其坐监二年” ,这件事情时期推算应该发生在1867-1868年。这段时间正是丁敦龄诗词作品不断发表,声名渐起之时。巴黎报刊称呼丁秀才为“戈蒂耶的中国人”,不断有法国人上门拜师、求教。如果这时他坐监两年,当时肯定是一大新闻热点,法院也会留下案底。据本人研究,丁秀才这个时期坐牢之事在这个法治社会是不存在的。4, “现为欧健之记室,据外人云,恐其做幕中之宾矣”,张德彝知道欧健是俞第德,这时的俞第德芳龄23,又是一个名门闺秀,一颗法国诗坛新星,看见这个年近40,又老又穷的丁秀才,竟然是美女诗人的秘书,当时年仅22岁的少年得志青年,心中醋意大生,竟然臆想下一步这个丁秀才必将和这个美女有不清白之事。从下一句也可以看出,这个道貌岸然的清朝高官,真是满肚男盗女娼的伪君子。更对其所闻之事有故意栽赃之嫌。5, “又闻新闻纸上载,丁某自称为举人,不知系某科中试?而同年者又何人也?”丁秀才在巴黎一直号称秀才。张德彝在巴黎见过丁秀才多次,完全可以问一下丁秀才是不是举人,但是他专门讥笑丁秀才装举人。这也是这个自认为大清朝优秀文人对丁秀才这个初级文人相轻的非难之词。举人在清朝三年考一次,全国统考,同一年考中的全国各地秀才,成为同年者,一般官员见了面如果一问是同年中举者,就感觉是同学一样亲切。丁秀才是否中过举人有待进一步考证,据本人分析判断,应该没有考中,最多参加过1852年的一次会考。6,丁秀才的重婚案风波丁秀才曾在澳门结婚生子女,做了倒插门的上门女婿,妻子范氏。后丁秀才为了躲避清廷抓捕,也为了高薪(月薪150法郎),于1861年2月乘船离开澳门,于当年8月到达法国巴黎。十年后的1872年,41岁的丁秀才和一位35岁的巴黎女子结婚,后被该女子到法院告其重婚,丁秀才因此坐了67天牢房。最后按照大清律例和陪审团裁决,丁敦龄重婚罪不成立,被当庭释放。这件事在世界上引起轰动,欧洲、美国、英国、中国的报上都有大篇报道,据说中国报道的新闻稿光电报费就花了1450法郎,折算为银150两。本人列举这个案例,也可以侧面证明张德彝日记中所记载丁秀才被2次判刑各2年的事情是不真实的,如果确有其事,法院和新闻纸(即报刊)上必定会有记载,并且会在法院留下案底。7,丁秀才和俞第德的功绩丁秀才1873年初正式成为俞第德姐妹的汉语教师,开始给俞第德姐妹讲解中国诗词文化和山川美景趣闻轶事,俞第德时年18岁,对中国文化痴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不到一年就开始按照丁秀才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把中国古诗翻译成法国人易于理解接受的文字,很快获得了成功,这也促使她对汉语诗词的进一步研究。随着她的划时代作品“白玉诗书”的出版、再版,她的作品被翻译为欧美各国文字,让法国、欧洲人开始认识了中国、中国文化。丁敦龄师徒二人终于成为中法、中欧文化交流的开拓者。永载史册!丁敦龄是一个平凡的山西秀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经过各种磨难,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不愧为山西的一个伟大秀才。

146评论

痴人旧梦

最低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飞雪谷的家那是大清乾隆年间的事。我们低田的四个秀才相约进城,从低田到金华县城要走几十里路,实在无聊,甲秀才提议:“我们四人一路走一路做诗岂不有趣。这样,我们每人拆一字,做一首诗,诗中要有物有色。谁的不合规格,到城里谁请客。”其他三位秀才都说:“好!”甲秀才当仁不让,以“出”字为诗:“‘出’字拆开两座山,颜色一样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乙秀才不甘示弱,以“朋”字为诗:“‘朋’字拆开来两个月,颜色一样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哪个月下雪!”丙秀才灵机一动,一“吕”字为诗:“‘吕’字拆开两张口,颜色一样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哪张口喝酒!”丁秀才抬头一看,天上红日当空,已是中午,便以“昊”字为诗:“‘昊’字拆开日和天,颜色一样云和烟。天上天天飘白云,地上日日冒炊烟。”前三个秀才异口同声地说:“不行!不行!你的诗不符合规格,你输了,你请客!”丁秀才本是富家子弟,自知理亏,欣然同意,进城后大家就乐呵呵地欢饮了一餐。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取名字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

122评论

死了也要爱

关于朱德朱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他亲生父亲对他很凶,过继给大伯父,大伯父对他如亲生。他六岁时每天走三里路去私塾读书,他的名字是他诞生时父母给起的,奇异的巧合,"朱德"两个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当时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各样的本领:四方八方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相信他刀枪不入,还有死而复活的能力。斯诺通过别人口中得知,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年过半百,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朱德爱护部下天下闻名,喜欢运动也喜欢读书。朱德在战术上,能跟战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作战不管大小,事前要查勘地,精密计划一切,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在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朱德天性极端温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11评论

暮秋夜微凉浊酒

1、曌

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既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

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决定给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

说造就造,当时人们对日月特别崇拜,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曌。

2、筹

清初,名人徐韬给一位朋友写信,最后的祝颂语独出心裁地用上“筹安”一词。友人初读不解,经反复琢磨,才恍然大悟,乃为“个个寿安”的意思。

“筹”字拆开,是“个个寿”,用法十分绝妙。

3、午

有个叫李安义的去拜访富人郑生,郑生推说外出不肯迎客,李安义便在他家门上写了个大大的“午”字,就离去了。

别人问这是为何,李安义答道:“牛不出头罢了。”

这里以“午”字寓“牛不出头”,来嘲讽富人不肯出面迎客,拆字如此巧妙!

4、团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5、万

有一年,老翁聘请了一位楚国的读书人教他的儿子认字。第一天上学,老师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了一笔,告诉他儿子说:“这是个‘一’字。”他儿子学得很认真,牢牢地记住了,回去后就写给老翁看:“我学了一个字——‘一’。”老翁见儿子学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学,老师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两笔,说:“这是个‘二’字。”这回,儿子不觉得有什么新鲜了,记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三笔,说:“这是个‘三’字。”

儿子眼珠一转,仿佛悟到了什么,学也不上了,扔下笔就兴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亲说:“认字实在简单,孩儿已经学成了。现在不用麻烦先生了,免得花费这么多的聘金请先生,请父亲把先生辞退了吧。”见到儿子这么聪明,老翁高兴地准备了酬金辞退了老师。

过了几天,老翁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就吩咐儿子一大早起来写个请帖。儿子满口答应了:“行,这还不容易吗?看我的吧。”

老翁看儿子满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时间慢慢地过去,眼看太阳都快偏西了,还不见儿子写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儿子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终于不耐烦了,亲自到儿子房里去催促。

进得门来,老翁见儿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边,纸在地上拖得老长,上面尽是黑道道。

儿子正拿着一把沾满墨的木梳在纸上画着,一见父亲进来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为什么偏偏姓万呢?我借来了母亲的木梳,一次可以写20多划,从一大早写到现在,手都酸了,也才写了不到3000划!万字真难写呀!”

68评论

过眼云烟皆是梦

简短的汉字的故事有:

1、一字嫁妆

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便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儿春梅打开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一字嫁妆便成了治家的座右铭。

2、一字联

清咸丰年间,有一个才子出了一个一字联求对,曰:墨。不少人以书、笔等对之,均不巧妙。独有一人对:泉。

此对句十分工巧:“墨”字上半部为颜色中的“黑”,下半部为五行中的“土”,而“泉”字上半部为颜色中的“白”,下半部为五行中的“水,“墨”“泉”二字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确实不可多得。世人称为妙对,千古流传。

3、一字家书

60年代初期,大作家赵树理收到大儿子赵广元要钱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精炼:“钱!”没想到赵树理的回信不仅快而且同样精炼:“0”!他认为儿子既已自立,就不该再依赖父母,可见赵树理教子有方。

4、一字判词

清代年间,一寡妇想改嫁他人,受到邻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挠。于是,她向官府呈上了状纸:“豆蔻年华,失偶孀寡,翁尚壮,叔已大,正瓜田李下,当嫁不嫁?”寥寥数语,尽述了改嫁理由。知县接状,拍案叫绝,挥笔写下一字判词:“嫁!”

5、一字社论

1968年4月,美国《明星时报》发表了一篇约翰逊总统竞选失败的社论《约翰逊认输》,全文只有一个字:“妙!”它把报纸和它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的态度,极其鲜明地表达出来,真是耐人寻味。

49评论

相关问答

    向你推荐

      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