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4
浏览数
3427
单身意味着我足够坚强
一、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企业间接税和转移支付+折旧。 1、工资、利息、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薪酬、福利、个人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为人们储蓄所得的本期净利息收入;租金包括土地、房屋出租收入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个体从业者) 3、公司税前利润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5、资本折旧。 二、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具体就是整改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以及净出口(X-M)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GDP=C+I+G+(X-M)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有你在我心安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1、含义: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范围是按一国常住单位界定。 常住单位一般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从事经济活动在一年以上的单位,包括我国经济领土上的所有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居民户,不包括我国在境外投资的单位。 2、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一)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从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以生产法为主。 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①总产出:是各单位生产的产品总量的价值。 ②中间投入:是各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能源和各种服务的价值,它的计算范围与总产出相对应,即任何生产活动成果只要计入总产出,就要相应计算它的中间投入,它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含固定资产折旧。 ③增加值: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是在生产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又叫做“附加值”。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1、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应从单位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工资总额、福利费和其他实物形式的劳动报酬。 注:农户和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纯收益主要是劳动所得,也都列入劳动者报酬。 2、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不是新创造的价值,但也属于追加到劳动对象上的价值,即增加值的一部分。 3、生产税净额: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是企业从事有关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应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企业管理费中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 4、营业盈余: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大致相当于营业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如果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应将补贴计入营业盈余中。 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通过生产活动获得的原始收入及其初次分配项目。 劳动者报酬为居民所得;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为企业、单位所得;生产税净额为政府所得。 (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1、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2、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 (1)固定资本形成是常住单位建造、购置和转入的固定资产扣除销售和转出固定资产后的价值。 (2)存货增加包括原材料、燃料库存,生产单位产成品、半成品、在制品库存,销售单位商品库存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的差额。 3、净出口:是一定时期货物和服务出口价值减去进口价值后的差额。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社会产品最终使用结果及其构成,是研究消费与投资规模及其比例关系和测算经济外向度的重要依据。 以上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理论上应当相等,称为“三面等值”。 第二节 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值 一、农业增加值 1、农业增加值含义: 是指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在一定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农业增加值的核算范围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中国农业增加值的核算 目前中国农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进行核算,即用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得到增加值。 农业总产出是指核算期内农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计算方法采用产品法。 农业中间投入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包括物质产品消耗和非物质服务消耗。 不变价农业增加值在2000年以前利用外推法和缩减法计算, 2001年以后,不变总产出改为根据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缩减计算。 二、工业增加值 1、工业增加值的含义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2、工业增加值的作用 工业增加值是考核工业生产成果的代表性总量指标。更重要的是,利用工业增加值考核工业生产运行结果,不受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使不同行业间具有可比性。 3、中国工业增加值的计算 目前中国主要采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 目前中国核算和公布现价工业增加值和不变价增长速度。 国家统计局已自2002年4月起在全国实行价格指数缩减法测算工业增长速度。 三、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百姓生活及其他活动提供各类服务的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第三产业的核算分行业分别进行,一般采用收入法。 第三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待光芒四射亮瞎你
一、定义不同
1、支出法
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收入法
指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之外,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
二、计算公式不同
1、支出法
公式:GDP=C+I+G+(X-M)
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
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
2、收入法
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包括租赁收入、专利和版权的收入等。
3、实践计算结果不同
按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同一经济总体在同时期的生产活动成果。从理论上讲,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资料来源的口径范围的限制和计算方法的影响,要保证这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完全相等几乎是不可能。
扩展资料:
收入法的特点
1、收入法数据来源取自财务数据,而企业的财务数据受国家会计准则和相关审计制度的刚性制约,或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的强制约束,相对真实。
2、收入法基础数据来源口径比较一致,生产法的资料来源需采集自基层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等。以“收入法”核算GDP,其各行业增加值,从而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分配结构基本体现了企业、政府和住户在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管理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收入。
3、分析收入构成及其变动,对验证各行业增加值数据质量,分析各机构部门的收入变动趋势及其对国家宏观经济格局的影响,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民收入核算
当我瞎阿当我聋阿
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的考试科目为《经济基础知识》《财政税收专业知识和实务》。一、考试具体内容1.《经济基础知识》《经济基础知识》科目中覆盖经济学基础、统计、法律、会计、财政、货币与金融的知识。2.《金融专业知识和实务》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货物和劳务税制度、所得税制度、其他税收制度、税务管理、纳税检查、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税收理论、政府预算理论与管理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二、考试难度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难度比较大。财政税收科目,是所有的考试科目当中,教材变化最大的一个科目,财政税收每年的教材变化率达到了30%左右。对于一些法律条文和管理技巧都会出现一些删减,所以建议考生一定要购买本年度教材,不要使用旧教材。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职称对于涨工资,晋升和落户积分的影响一、涨工资:中级经济师职称的获得可以为个人带来一定的经济回报。在许多事业单位或民营企业中,根据国家规定,聘任为中级经济师后,会根据职称级别进行基本工资的提升,通常级别越高,加薪幅度越大。二、晋升:中级经济师职称的获得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许多通过中级经济师考试获得职称的考生在事业单位或企业中往往能够晋升到中上层的管理岗位。企事业单位在评定职务晋升时也会参考职称的获得情况。三、落户积分:在一些大城市工作的考生可能有落户的需求。一些地区将中级职称纳入落户的积分政策中,获得中级经济师职称的考生可以为自己的落户积分增加。这样可以增加考生在城市落户时的竞争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福利。具体的落户政策可以咨询相关地区的落户管理部门获取详细信息。
优质经济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