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6
浏览数
14678
自己强大才不会被人践踏
为大家整理了一份税务师学习资料,包括各行各业初、中、高各级税务师的学习资源,适合想提升自身能力的同学们,后面会不断汇聚更多优秀学习资源,供大家交流分享学习,需要的可以先收藏转存,有时间慢慢看~
税务师资料实时更新
链接:
提取码:P6r5
我深知我转身你就在
2022年的初级经济师考试目前距离正式考试已经是越来越近了,考生们目前的心理压力想必也越来越大,在考试之前,我在本文中为各位考生们带来了一份2022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考点内容解析,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商品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1、价值形式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支付手段
4、货币流通规律: 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商品流通速度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开放型经济
(一)区别
1.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政策性开放。
2.开放型经济: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制度性开放。
(二)开放型经济的意义
1.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
2.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3.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0后对外承诺的国际义务也是一致的。
初级经济师考试内容
《经济基础知识》 :共30章,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涉及的知识广泛,考核全面。
《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 : 共9章,分别为:企业及其管理概述、工商企业组织结构、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过程组织、质量管理、技术改造与新产品开发、员工招聘与员工培训、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 : 共14章,分别为:个体心理与行为、团体心理与行为、工作态度与行为、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工作分析、招募与甄选、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劳动法律关系、就业与职业培训、招用人员、劳动标准与劳动保护
《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 : 共9章,分别为:货币与货币流通、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的资本与负债、商业银行的资产与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会计、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国际金融基础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 : 共10章,分别为:财政的概念与职能、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财政收入概述、税收基础知识、货物和劳务税制度、所得税制度、其他税收制度、政府非税收入、公债、政府预算管理
《建筑与房地产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 : 共10章,分别为:建筑业与建筑市场、房地产业与房地产市场、工程建设管理基本制度、建设工程投资决策分析与审批、建设工程实施组织模式、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与环境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初级经济师考试题型及评分标准
1.经济师题型题量及分值
经济师题型全部为客观题 ;初、中级经济师均实行电子化考试,考生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作答。两个考试科目实行合并组织、分科目连续作答的方式,每个科目考试时长(最长作答时间)为小时,两科目总计考试时长为3小时。在考试运行过程中,迟到5分钟以上的应考人员不得入场考试,每个科目可以提前15分钟交卷,两科目均在系统中正常交卷后方可离场。
2.经济师各题型评分标准
时光留影我们不散
经济师考试基础知识:人力资源态度与行为一、态度的概念与成分(一) 概念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概念有以下三种:1.阿尔波特:(1)态度含义:是一种心理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2)特征:受行为主义影响,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2.克里赫(1)态度含义: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合。(2)特征:他的定义忽略了过去的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学派的理论主张。3.弗里德曼(1)态度含义: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2)特征: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定义。(二)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论,态度包含三个组成成分:X2 (2007年单选)1.认知成分(1)含义: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2)地位: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组成部分的基础。2.情感成分(1)含义: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2)地位:它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3.行为倾向成分:(1)含义: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2)作用:它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二、态度的形成关于态度的形成主要有三种理论:1.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其它行为习惯一样,都是通过联结、强化、模仿等机制后天习得的。2.诱因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是对利益或损失进行衡量的过程,一个人采取的态度受他对于收益多少的判断而决定。3.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一致性并赋予意义。因此普遍倾向于采取符合他们总体认知结构的态度。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并非一对一,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二)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该注意的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2.时间因素:一般说来,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可能性越大。3.自我意识:(1)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他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2)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4.态度强度: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增强态度的途径有2点:(1)对态度对象要求更多的信息(2)让某个人参与到态度对象中来5.态度的可接近性:(1)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可接近性就越大。(2)一般说来,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四、态度改变理论与研究态度形成相比,研究态度改变的意义更大,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改变他人的态度对政府宣传、商业广告以及日常生活都有现实意义。(一)海德尔的平衡理论海德尔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理衡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理论的一种。1.含义:所谓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2008年单选)。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2. 减少认知失调的几种方法:(1)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某行为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2007年单选)(4)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5)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五、说服与态度的改变人们经常通过说服来改变他人的态度的,说服成了改变他人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对说服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2007年案例分析)(一)说服者的因素1.说话人:一个让觉得可信,并且受人欢迎的人,说的话别人更可能相信。2.说服者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专家资格和可靠性。3.说服者吸引力的决定因素(1)说服者的外表:一般来说,外表漂亮的人在说服方面更有优势。(2)说服者是否可爱及乐观:一个可爱的人往往是吸引人的,而吸引人的特征可以提高他的说服力(3)说服者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相似性也是喜欢的重要基础,也有助于态度的改变。(二)说服信息的因素(2007年案例分析)即说服者说话的内容。与说话内容有关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三点:差距、恐惧和信息呈现方式。1.差距(1)含义:它是指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一般说来,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也较大。(2)两种例外情况:第一,当差距过分大时,被说服者会发现自己的态度不可能改变到消除这种差异的地步;第二,差异太大会使人生产怀疑,从而贬低信息而不是改变态度。2.恐惧(1)含义:它是指信息唤起的恐惧感。(2)随着唤起的恐惧感受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界限之后,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3.信息的呈现方式(1)从媒体的角度看:“大众传播 + 面对面”的访谈效果 》“单独的大众媒体”。(2)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书面信息的效果较好(3)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书面效果最差(4)从单面与双面呈现信息来看当被说服者已处于争论之中时:“双面说服的效果” 》“单面效果”当人们最初同意该信息时:“单面说服效果”较好。(三)被说服者的因素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卷入程度等。1.被说服者的人格(1)可说服性人格:有些人能被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信息所说服,称为可说服性人格;(2)不可说服性人格:有些人是任何信息都难以说服,这样的人不具备可说服性。(3)智商与说服的关系(2007年案例分析):不大,只是在论点很难时,智商才起作用。自尊心较弱的人由于对自己的不足很敏感,不太相信自己,容易被说服。2.被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介入较少,不愿意去进行较深入的考虑,容易被说服(2007年案例分析)。3.被说服者的介入程度:介入程度越深,态度改变越困难。4.被说服者自身免疫: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5.个体差异(1)包括:认知需求、自我监控和年龄。(2)认知需求高的人:不容易被说服(3)自我监控高的人:容易被说服(4)敏感期的青少年:更容易被说服(2007年案例分析)(四)情境因素1.包括:预先警告和分散注意2.当个体对问题了解得很多时:预先警告会引起抗拒;3.当人们对该问题了解较少时:预先警告反而有助于态度改变。(2005年单选)4.分散注意:能减少抗拒,对改变态度有利。六、偏见(一)认识偏见1.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的影响。2.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3. 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成员所持的共有信念。(二)消除偏见的可能克服方法1、对抗刻板印象2、平等接触3、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优质经济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