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4
浏览数
9798
我陪你熬过心脏病熬过你家
审计抽样,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相应结论的过程。
你指尖在我背后画圈里圈外
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如果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相同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的风险。抽样风险是由抽样引起的,与样本规模和抽样方法有关。抽样风险分为下列两种类型:(一)实施控制测试的抽样风险是信赖过度风险和信赖不足风险。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过度风险与审计的效果有关。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信赖过度风险更容易导致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因而更应予以关注。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不足风险与审计的效率有关。(二)在实施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也要关注两类抽样风险: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误受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误受风险影响审计效果,容易导致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更应予以关注。误拒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与信赖不足风险类似,误拒风险影响审计效率。如果账面金额不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认为其存在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会扩大细节测试的范围并考虑获取其他审计证据,最终注册会计师会得出恰当的结论。【例】某一内部控制一年被执行了1 000次,设定可容忍偏差率为5%。假设实际情况是1 000笔中有200笔失控,即总体实际偏差率为20%,内部控制是不能被信赖的。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抽样推断总体的结果:假设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规模为100笔,审查后发现有1笔存在偏差,样本偏差率为1%(样本偏差率是对总体偏差率的最佳估计),推断总体偏差率为1%,总体可以被接受,内部控制可以被信赖的。注册会计师推断的内部控制有效性高于实际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就是抽样风险之一的信赖过度风险。
你说久伴是多久葬你身旁够不够
注册会计师可用审计抽样调查方法如下:(1)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审计抽样审计抽样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的相同点:A、都需合理运用专业判断;B、都可以提供审计所要求的充分、适当的证据;C、都存在某种程度的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的根本区别:统计抽样时利用概率法则来量化控制抽样风险;非统计抽样中,注册会计师全凭主观标准和个人经验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只要设计得当,非统计抽样也可达到统计抽样一样的效果。两种抽样的选用:统计抽样的产生并不意味着非统计抽样的消亡。A、不影响运用于样本的审计程序的选择,因为抽样方法的选用主要涉及的是审计程序实施的范围问题。B、不影响获取证据的适当性C、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对发现样本的错误所作的适当反映(2)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统计抽样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方法,主要有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两种,同时还存在双重目的抽样等。①属性抽样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控制测试的目的和特点所采用的审计抽样通常称为属性抽样。目标:估计总体既定控制的偏差率(次数)②变量抽样指用来估计总体金额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和特点所采用的审计抽样称为变量抽样。目标:估计总体金额或者总体中的错误金额。③双重目的抽样在审计实务中,经常存在同时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情况,在此情况下采用的审计抽样称为双重目的抽样。
优质会计职称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