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7
浏览数
12627
你走吧留不住你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工作目的和内容上,更体现在思维方式上。由于我国绝大部分的财务人士长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因此当他们在从事管理会计工作时,必须注意并克服用财务会计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管理会计工作。本文总结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六大区别,希望能够帮助欲转型或已经转型为管理会计的财务人士转变思维方式,更有效地从事管理会计工作。一、财务会计“向后看”,管理会计“向前看”在任何一个时点上,我们要么“向前看”,要么“向后看”。所谓“向前看”就是展望未来,而“向后看”则是总结过去。财务会计只处理已发生的会计信息,因而它是一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管理会计则是为了支持决策,而决策必定是面向未来的,“马后炮”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管理会计是“向前看”的思维方式。以下的两点可以具体说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思维差别:(1)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需要通过比较来获得某些结论。财务会计是与过去作比较,比如将2014年的财务报表与2013和2012年度财务报表做比较,而管理会计则是先设定基于战略的目标或标准,然后再将实际结果与当初设定的目标或标准进行比较。(2)财务会计在报表中只考虑显性成本(也称为会计成本),不考虑隐性成本(也称为机会成本),而管理会计则既考虑显性成本,也考虑隐性成本。“向前看”和“向后看”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存在的本质区别,财务人员必须学会在这两种思维方式之间进行切换,否则很容易造成思维混乱,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二、财务会计提供综合性信息,管理会计提供细节性信息由于管理会计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变动成本一定是直接成本),因此它能够高度体现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特性可以使管理会计展示单个产品、部门(甚至员工)或顾客的财务信息,并且可以用于模拟不同经营方案的财务结果(如本量利分析)。因此,管理会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日常经营活动的决策、计划和控制,是内部管理者应该使用的管理工具。由于财务会计只将成本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并要求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匹配所发生的收入与成本,因此它无法体现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财务会计只适合展示整个公司的综合性财务信息。它的使用者是外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股票分析师,以及公司高层管理者。它对企业中、基层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的价值非常有限。三、财务会计强调信息准确性,管理会计强调信息相关性财务信息的价值在于对决策有用,而有用的财务信息必须符合两个质量条件:准确性和相关性。应该说只准确但很不相关,或者只有相关但很不准确的财务信息都会影响其对决策的有用性。但是,企业管理者常常必须在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也就是说,如果企业管理者追求信息更准确,则有可能损害信息的相关性;反之,如果企业管理者追求信息更相关,则有可能损害信息的准确性。例如,一个固定资产的历史价值更符合准确性的要求,但很可能已经不够相关了;而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则更符合相关性的要求,但很可能不够准确。财务会计往往更加注重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也尽量保持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财务会计更多地要求采用历史信息,以确保准确性,只有在保证一定准确性的前提下才允许使用公允价值。而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信息的相关性,但也尽量保证合理的准确性。管理会计大量地运用预测财务数据来描述未来的经营情况,这样做对自然对决策更有意义。但管理者要认识到预测的财务数据或多或少是不准确的,自己应该不断提升预测能力,尽量保证信息的合理准确。四、财务会计必须符合会计准则,管理会计必须符合逻辑财务会计报表由企业管理者编制,而外部使用者一般不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在利益驱动下,企业管理者容易通过操纵财务会计报表,误导外部投资者。这样做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1929年发生的大股灾以及因此而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是惨痛的教训。因此,美国国会在1934年通过了《证券交易法》,设立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会计准则。从此,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必须按照公认的会计准则进行编制。管理会计报表的编制者和使用者都是企业内部管理者,而这属于企业内部管理行为,因此不需要政府进行监管,也不需要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管理会计强调的是符合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管理活动。以下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公认的会计准则要求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间接费用以及固定间接费用,这种会计方法称为“吸收成本法”。“吸收成本法”会导致一个会计期间内的营业收益同时受销售量与生产量的影响。这样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销售价格和成本都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销售量大的会计期间的营业收益反而会低于销售量小的会计期间的营业收益,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而且,这有可能导致管理者通过过度生产来操纵营业收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管理者可以使用一种称为“变动成本法”的会计方法。“变动成本法”与“吸收成本法”的区别在于将固定间接费用作为期间费用,而不是产品成本,这样,某个会计期间的营业收益就仅受销售量的影响,而不受生产量的影响,从而避免了上述问题。但是“变动成本法”并不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企业不能用它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五、财务会计与凭证打交道,管理会计与经营打交道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的人员并不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他们只要有能够反映经营活动的凭证就可以工作。这也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可以外包的原因。因为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服务的,所以不了解经营活动的人员一定无法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六、财务会计不涉及“人性”问题,管理会计涉及“人性”问题由于财务会计具有“向后看”的特征,仅靠凭证就可以完成相关工作,因此它并不适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财务会计的高度综合特征也使它无法用于衡量中层、基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工作绩效。可以说,财务会计是一种基本上“对事不对人”的财务工具,不需考虑对人的激励问题。管理会计的工作涉及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设定目标和标准,并考核他们的工作绩效,这自然要涉及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中、基层管理者与普通员工、各部门之间必须有充分的沟通,以协调大家的努力方向,促进目标一致。(2)设定的目标和标准要切合实际,既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否则不利于对员工形成有效激励。(3)让员工参与决策工作,这样既可以获得更加可靠的信息,提高决策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实现目标。
做自己的男神
52500元,保本作业率为87.5%1、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21000(20-12)=2625保本销售额=保本销售量*单价=525002、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100%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保本点销售量=3000-2625=375安全边际率=3753000*100%=12.5%保本作业率=保本销售量正常经营销售量*100%正常销售量=保本销售量+安全边际量=2625+375=3000保本作业率=26253000*100%=87.5%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就是成本管理会计的简称,是一个管理学名词。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着重为企业进行最优决策,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为此,管理会计需要针对企业管理部门编制计划、作出决策、控制经济活动的需要,记录和分析经济业务,“捕捉”和呈报管理信息,并直接参与决策控制过程。拓展资料:其教学目的《管理会计》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管理会计是为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收集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本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会计核算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扩展能力,将来在工作上参与企业管理应具备的知识。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应能掌握管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利用经济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分析评价的能力。职能作用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从财务会计单纯的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解析过去管理会计解析过去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作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使之更好地适应筹划未来 和控制现在的需要。控制现在管理会计在控制方面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及时修正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使企业的经济活 动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地进行。筹划未来预测与决策是筹划未来的主要形式,现代管理会计在这方面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丰富资料,严密 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从而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现代管理会计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这三方面的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发挥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职能。
薄情少女薄凉少年
一、区别:1、遵循的原则、标准不同财务会计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统一会计制度,以保证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报表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可比性。而管理会计不受《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统一会计制度的完全限制和严格约束,在工作中可灵活应用预测学、控制论、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等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指导。2、工作的主体不同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往往主要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从而能够适应财务会计所特别强调的完整反映监督整个经济过程的要求,并且不能遗漏会计主体的任何会计要素。而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可分为多层次,它既可以是整个企业的主体,又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局部区域或个别部门甚至某一管理环节作为工作的主体。3、作用时效不同财务会计的作用时效主要在于反映过去,无论从强调客观性原则,还是坚持历史成本原则,都可以证明其反映的只能是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因此,财务会计实质上属于算呆账的报账型会计。而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不仅限于分析过去,而且还在于,能能动地利用财务会计的资料进行预测和规划未来,同时控制现在,从而横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管理会计面向未来的作用时效摆在第一位,而分析过去是为了控制现在和更好地指导未来。因此,管理会计实质上属于算活账的经营型会计。二、联系1、两者的最终目标一致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共同服务于企业管理的目的,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财务会计具有反映和控制的职能,会计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的方法;管理会计直接为企业的管理服务。2、两者的资料来源基本相同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与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而财务会计的发展与改革,要充分考虑管理会计的要求,以扩大信息交换处理能力和兼容能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3、两者提供的信息具有共同的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信息的共同特征。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无论是企业内部管理者,还是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对所需的信息都要求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管理会计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财务会计
以女皇的霸气统领世界
计算:1、 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21000(20-12)=2625 保本销售额=保本销售量*单价=52500 2、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100% 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保本点销售量=3000-2625=375 安全边际率=3753000*100%=12.5% 保本作业率=保本销售量正常经营销售量*100% 正常销售量=保本销售量+安全边际量=2625+375=3000 保本作业率=26253000*100%=87.5%固定成本是与产品作业无关的成本,他不随产品发生变化,例如车间厂房的折旧。固定成本的“固定”是指其性质,而不是金额,你新盖一个厂房,这就金额就变化了,所以固定成本的金额不一定是不变的,但固定成本的性质是固定的。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正好相反,它随着产品作业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原材料支出。这里说的产品作业不仅仅是指产量,还包括工艺、生产管理模式等因素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的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古义是集会议事。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可变成本又称变动成本,是指在总成本中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动的成本项目,主要是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值;当一定期间的产量增大时,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会按比例相应增多,所发生的成本也会按比例增大,故称为可变成本。可变成本等于总成本减固定成本。工资、营业费用和流动资金利息等也都可能既有可变因素,又有固定因素。必要时需将半可变(或半固定)成进一步分解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使产品成本费用最终划分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长期借款利息应视为固定成本,流动资金借款和短期借款利息可能部分与产品产量有关,其利息可视为可变半固定成本,为简化计算,一般将其作为固定成本。
我现在就缺一个对象
自从会计学科产生“同源分流”之后,管理会计得到迅速的发展。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初到50年代)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理论中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F.W.Taylor)发表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PrinciplesofScientific Management)。伴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预算控制”(Budget control)和“差异分析”(Variance analysis)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余绪缨,1983)。与此同时,会计学术界也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从1918年开始,哈里森(G.C.Harrison)一直致力于标准成本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to Aid Production)、《新工业时代的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 in the New Industrial Day)和《成本会计的科学基础》(Scientic Basis for Cost Accounting)等著作。1919年创立的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2)有力地推动了标准成本计算的开展。到20年代,标准成本已经十分普及并有了很大发展。1930年,哈里森还把他对标准成本计算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标准成本》一书(费文星,1990)。192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先开设了“管理会计”讲座,主持人麦金西(J.O.Mckinsey)被誉为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1921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对当时的私营企业推行预算控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全面介绍预算控制的理论,麦金西于1922年出版了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预算控制的著作《预算控制论》(Budgetary control)。同年,奎因坦斯(H.W.Quaintance)出版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ManagerialAccounting: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一书,第一次提出了“管理会计”这个名称。1924年麦金西又公开刊印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会计”命名的著作《管理会计》(ManagerialAccounting)。同时,布利斯(Bliss)所写的一部管理会计方面的著作《通过会计进行经营管理》(ManagementThrough Accounts)也问世了(杨宗昌等,1992)。美国会计史学界认为,上述几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管理会计初步具有统一的理论。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其基本点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问题。尽管如此,同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关系等有关问题还没有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Efficiency),它强调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ThingRight)。(二)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进入了所谓战后期。这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形势,战前曾风靡一时的“科学管理学说”就显得非常被动,其重局部、轻整体的根本性缺陷暴露无遗,并不能与之相适应。正是由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的根本缺陷,不能适应战后西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要求,它为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在方法上赋予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在50年代,为了有效地实行内部控制,美国各大企业普遍建立了专门行使控制职能的总会计师(Controller)制。1955年美国会计学会拟定计划,对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成本概念加以明确。在195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又以管理实践中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为素材,对其本质意义和使用方法作了说明。在该份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即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组建了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60年代,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业绩会计”和“决策会计”,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进一步确定。1962年贝格尔(Becker)和格林(Green)发表的《预算编制和职工行为》(Budgetingand Employee Behavior)对管理会计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行为会计作了精辟的论述。进入70年代之后,又有柯普兰(Caplan)的《管理会计和行为科学》(ManagementAccountingand BehavioralScience)、霍普伍德(Hopwood)的《会计系统和管理行为》(An Accounting System andManagerialBehaviour)等优秀著作问世。上述这些著作对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具有一定的意义。到70年代末,美国学术界对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可谓达到了高峰,仅以成本(管理)会计命名(3)的专著和教科书就有近百种之多,可谓群芳竞香,百花争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穆尔(Moore)和杰德凯(Jaedicke)合著的《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纳尔逊(Nelson)和米勒(Miller)合著的《现代管理会计》(ModernManagerial Accounting)和霍恩格伦(Horngren)的《管理会计导论》(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Accounting)等。这些著作在美国相当流行,被公认为美国各大学会计专业的权威教材(杨宗昌等,1992)。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Effective),它强调的是首先把事情做对(Doing Right Thing),然后再把事情做好(DoingThing Right)。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三)管理会计反思时代(20世纪80年代)进入80年代,由于“信息经济学”(InformationEconomics)和“代理理论”(AgencyTheory)的引进,管理会计又有新的发展。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又显得有些过时落伍。“管理会计过时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呼声很高。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中,管理会计的研究存在两大流派:传统学派和创新学派(李天民,1988)。传统学派主张从早期的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的立场出发,一切以成本为中心,重视历史经验的积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就如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提出一些新课题。传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查尔斯。T.霍恩格伦(Charles.T.Horngren)教授、哈佛大学的罗伯特。N.安东尼(Robert.N.Anthony)教授、德克萨斯大学的威尔思(Wells)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罗伯特。W.斯卡彭斯(Robert.W.Scapens)教授等。查尔斯。T.霍恩格伦教授的《管理会计导论》(Introductionto Management Accounting)可以算是传统学派的代表作。创新学派主张尽可能采用诸如数学和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管理会计问题。他们强调全面创新,偏好数学模型,依靠计算机技术解决预测、分析和决策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创新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大平路德大学的托马斯。H.约翰逊(Thomas.H.Johnson)等。卡普兰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一、二版)是创新学派的代表作(4)。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传统学派指责创新学派理论脱离实践,复杂的数学模型远离现实世界。而创新学派则指责传统学派视野狭隘、观念陈旧、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但“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是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场纷争促使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反思期。正是这场纷争改变了卡普兰的观念。进入80年代之后,一贯极力倡导管理会计研究必须大量引进数学分析方法,使之朝着紧密化方向发展著称的创新学派代表人物卡普兰却认为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必须改弦易辙,主张会计学者必须走出办公室,到实践中去,以寻求新的理论与方法(Kaplan,1983)。这标志着管理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反思期(毛付根,1995)。早在1984年,卡普兰就指出:对于那些尚未从事会计实务的人而言,有关管理会计实务方法的知识纯粹来源于教科书,而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方法与实例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特别是一些研究人员依然在追求构建高度复杂但却日益偏离实际的数学分析模型。实际上,这些缺乏实践基础而又故弄玄虚的数学模型通常使实务工作者感到扑朔迷离,难以在实践中应用(Kaplan,1984)。为此,卡普兰认为,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会计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会计实践则通常带有盲目性。在会计科学的发展史上,理论与实践常常不同步,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方法却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Kaplan,1986)。1987年,卡普兰与约翰逊合作出版了轰动西方会计学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他们认为近年来的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难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这种早已过时的管理会计体系目前存在很大的危机,管理会计信息失去了决策的相关性。他们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适应当今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发展的新经济环境(Johnson and Kaplan,1987)。针对上述观点,西方管理会计学家作出了积极反映。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布拉米奇(Bromwich)和比姆尼(Bhimiani)合作的调研报告《管理会计:发展而不是革命》。该报告回顾了英国对管理会计实践所开展的各项研究,认为尽管近年来英国管理会计在知识体系和技术方法上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管理会计实践的性质却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们并不认为管理会计目前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危机,即便存在的话,也不像约翰逊和卡普兰说得那么严重。由此,他们也不认为管理会计体系需要革命性的彻底变革,而是应该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对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的研究,特别是通过案例研究逐步摸索出一套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他们强调这个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对现有管理会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不是对其作出彻底的否定和根本性的变革(Bromwichand Bhimiani,1989)。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斯卡彭斯(Scapens)则认为探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应该从管理会计的理论本身去找原因,不能仅从客观方面找理由或责备实际工作者。从管理会计理论方面而言,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1)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不能满足决策者的需要;(2)管理会计理论所依据的某些假设与现实不符。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管理会计研究人员需要重新研究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并深入了解实际情况。这是探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原因并寻求缩短两者差距的正确办法(Scapens,1991)。为此,卡普兰等人致力于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研究,迎来了一个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的“作业管理会计”(Activity-basedManagement Accounting)时代。从1988年到1990年,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和卡普兰连续在《成本管理杂志》(Journal ofCostManagement)推出多篇论述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Costing,ABC)的文章,从而在西方掀起了一场“作业成本计算”研究浪潮。“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成为西方管理会计教材的“新宠”。与波特提出的“价值链”(Value Chain)观念相呼应,管理会计借助于“作业管理”,又致力于如何为企业“价值链”优化服务。管理会计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许多引人注目的新进展都是围绕着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价值链”优化和价值增值提供相关信息而展开。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现代管理会计沿着“效率→效益→价值链优化”的轨迹发展。这个发展轨迹基本上围绕“价值增值”(Value-added)这个主题而展开(四)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90年代)进入90年代,变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基于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信息搜集的任务从管理会计人员转移到这些信息的使用者,保证了企业能以一种及时的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并据此作出反应。管理会计突破了管理会计师提供信息,管理人员使用信息的旧框框,而由每一个员工直接提供与使用各种信息。由此,管理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界限将逐渐模糊(Anthony Atkinson,etc,1997)当然,管理会计也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产生,而“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应用又有助于“企业再造工程”(Corporation Reengineering)的实施,从而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变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胡玉明,1998)。这时,管理会计的主题已经从单纯的价值增值转向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上来。因此,20世纪90年代可视为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科学的发展总是渐变式的发展。“科学发展的特点之一是继承性”(葛家澍,1981)。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MichiganState University)希尔兹认为管理会计研究正经历一场复兴,有关管理会计研究方面的著作和研讨会在不断增加,在由企业发起的研究活动中,学术研究人员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Micheal D.Shields,1997)。希尔兹在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AAA)主办的《管理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ManagementAccounting Research)1997年第9卷上发表了题为《90年代北美管理会计研究》(Researchin ManagementAccountingby North Americans in the 1990s)的论文,对1990~1996年刊登于《会计、组织和社会》(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当代会计研究》(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会计与经济学杂志》(Joum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和《管理会计研究杂志》等六种主流杂志上有关成本管理会计研究的152篇论文进行归类分析。从这些论文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研究的主题(Topics)、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Theories)、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和背景(Settings)都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与此同时,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ofWaterloo)的阿特金森(AnthonyA.Atkinson)等学者发表了题为《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趋向》(NewDirectionsin 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的论文。根据阿特金森等学者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三个研究领域:管理会计在组织变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管理会计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共生互动性、管理会计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作用(Atkinson,etc,1997)。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是90年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最为重要的发展之一,引起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以“因果关系”为纽带,战略、过程、行为与结果一体化,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融合的绩效评价系统。通过财务维度(Financial perspective)、顾客维度(Customerperspective)、内部业务流程维度(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 perspective)和学习与成长维度(Leaning and Growth)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而所有维度的评价都旨在实现企业的一体化战略。这是一种体现战略导向的超越财务的绩效评价系统(Kaplan and Norton,1996;2001)。
躲在角落安静的放空呼吸
1、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21000(20-12)=2625保本销售额=保本销售量*单价=525002、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100% 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保本点销售量=3000-2625=375 安全边际率=3753000*100%=12.5% 保本作业率=保本销售量正常经营销售量*100% 正常销售量=保本销售量+安全边际量=2625+375=3000 保本作业率=26253000*100%=87.5%
不心狠手辣怎配江山如画不心冷若冰怎敌美人如花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区别:
1,研究的内容不同,财务会计是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记录、计算、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核算。
管理会计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的直接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收入管理、分配管理。
2,研究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是对资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管理会计是对资金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评价;财务管理是对资金核定、筹集、运用、收回、分配。
3、目的不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属于会计信息系统,它不会直接和具体地参与到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中去,它的目的是向各方提供用以决策的信息,这种信息要考虑到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而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优化财务状况和提高财务成果。
扩展资料:
财务会计是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管理会计又称“分析报告会计”,是一个管理学名词。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着重为企业进行最优决策,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财务会计
百度百科-财务管理
优质会计职称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