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6
浏览数
6311
梦已醒爱已走
天门山,古称云梦山、嵩梁山,是张家界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 263 年),嵩梁山忽然峭壁洞开,玄朗如门,形成迄今罕见的世界奇观——天门洞,从此而得名天门山。 天门山距张家界市区仅 8 公里 ,海拔 6 米 ,山体四周绝壁,拔地临空,气势冲天,发育着成熟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于高绝奇险中更见秀丽宜人,历来成为名人宦仕的景仰之地,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是张家界的文化圣地,被尊为“张家界之魂”,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天门洞位于天门山山体的中上部,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天然穿山溶洞,海拔 1300 米 ,其高 5 米 ,宽 57 米 ,深 60 米 。它南北对开于千寻素壁之上,扶摇而通天,似明镜似天门镶嵌于蔚蔚天幕之上,终年吞云吐雾,蔚为壮观中更加神秘莫测 。“天门洞开云气通,江东峨眉皆下风”元朝的著名诗人张兑曾这样赞叹,磅礴的气势由此可见。1700 多年来,这一道奇绝天下的胜景吸引着无数的探访者趋之若骛。特别是在 1999 年,世界特技飞行大师架机穿越天门洞,在全球引发了轰动效应,收看现场直播的观众达到 8 亿之多。天门山的山顶部分相对平坦,面积达到 2 平方公里,保存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拥有世界罕见的高山珙桐群落,一年四季野趣盎然,宛如一座美不胜收的空中花园,一九九二年七月,天门山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张家界的第二个国家森林公园。随着对天门山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旅游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都基本齐备,有横跨崇山绝壁之上的天门山高山客运观光索道以 7455 米 世界罕见的长度和世界第一流的技术著称于世;蜿蜒迂回的通天大道以其穿行于山体绝壁之天险而成为天下第一公路奇观;蜿蜒于怪石林立、植被苍翠的原始空中花园中的游道更现曲径通幽的芬芳魅力。其中天门山高山客运观光索道是天门山雄丽篇章的精华,它单线全长 7455 米 ,高差 1279 米 ,是世界上最长的单线循环式客运观光索道之一。它以张家界市中心的城市花园为起点,直达天门山顶的原始空中花园,最大爬坡角达 6 度,单程运行时间 28 分钟,犹如一道彩虹飞渡“人间” “天上”,又象一条巨龙腾翔素云苍穹,依山籍壁,拔地冲天,恢宏壮观。它不仅凝结了中外参建人员的智慧和汗水,也融合了当代索道工程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堪称当代索道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奇迹,一个里程碑。极具险绝奇观的天门山盘山公路——“通天大道”则是天门山的另一壮景。通天大道态势险绝,荡气回肠,更以蜿蜒迂回穿行于山体绝壁之天险而“堪称天下第一公路奇观”。它全长 77 公里 ,从标志门直达天门洞脚下,海拔从 200 米 急剧提升至 1300 米 ,共有九十九个弯,大道两侧绝壁千仞,空谷幽深, 180 度的急弯此消而彼长,层层叠起,中国书法协会常务副会长 沈鹏 先生走过通天大道后欣然为其题字“曲道通天”,字体遒劲挺拔,与通天大道的奇绝天下相融为一体。而原始空中花园则更是野趣盎然、妙意横生,一路溶丘、钟乳广布,石林异现,野藤缠绕,奇石秀木结伴而生,处处皆成盆景。其间林石相间,形态各异,此长彼短,错综有致,参差成一处鬼斧神工的奇景。仔细观察品味,会发现它已完全脱去了那种拘泥于形态的美和韵,接踵而来的则是那种超乎于人的想象和神的授意的无以复加的神奇无端,再衬以林木石体本身所蓬勃出的生气和被覆的青苔,就这样一个童话故事中的天然盆景王国活生生呈现在了眼前。更有“天门洞开、鬼谷显影、天门翻水、野拂藏宝、独角瑞兽、天门转向”等六个千百年来的难解之谜渲染着天门山扑朔迷离、神秘出尘的气氛。立于天门之巅,舒极目去看云雾深处的奇峰异起、云卷云舒;聆细耳去听天界佛国的暮鼓晨钟、天籁清音;纵满怀 “一览众山小”的江山多娇、壮丽豪情;相信这便是畅游天门山的奇境极致和神韵所在了
再特么坚强我也只是个菇凉
重庆简介重庆市简称渝,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上游。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庆、万县、涪陵三地级市区域设中央直辖市重庆,是我国面积最大、行政辖区最广、人口最多的中央直辖市。全市面积3万平方千米,人口3002万,有汉、回、苗、土家等民族。长江斜贯本市,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夏季因地形郁闷,气候闷热,成为长江三大“火炉”之一。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重庆市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既以江城著称,又以山城扬名。然而最具特色的,还要数山城的夜色。凭高眺远,万家灯火起伏错落,银霞明灭,与两江粼粼的波光、满天闪烁的星斗交相辉映,其景奇丽醉人。重庆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环抱,山清水秀,风貌独特。重庆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为重庆留下了不少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古老的历史遗迹和雄峻的自然奇观。全市有大的旅游景区20多个,景点达1300多处,已初步开发3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4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00多个,各种文物点12000多处。重庆市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三峡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拥有汽车、机械、电力、化工、轻纺等综合性工业基地。行政区划19市辖区 17县 4自治县渝中区 大渡口区 江北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北碚区 万盛区 双桥区 渝北区 巴南区万州区 涪陵区 黔江区 长寿区 江津区 合川区 永川区 南川区 綦江县 潼南县 铜梁县 大足县 荣昌县 璧山县 垫江县 武隆县 丰都县 城口县 梁平县 开县 巫溪县 巫山县 奉节县 云阳县 忠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历史沿革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 濮、苴、奴、宾、共、(rang)、(dan)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 相传夏禹王分华夏为九州,梁州所属就有"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郭沫若先生对此有诗赞曰:"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陪都"。连同远古巴国的建都、元末明玉珍的大夏国建都,重庆在历史上就有三次成为国都。1949年至1954年重庆设直辖市,1954年划入四川省,后实行计划单列,1983永川地区并入,设较大的市,后设立计划单列市,后设副省级市,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代管万县、涪陵、黔江两市一地,1997年设直辖市。自然地理重庆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2004年平均气温4°C,年总降雨量1毫米。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重庆幅员辽阔,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入长江,有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即嘉陵江小三峡。重庆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夹两江、拥群山,山清水秀,风景独特,各类建筑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素以美丽的"山城"、"江城"著称于世。特别是美丽迷人的"山城夜景",每当夜幕降临,城区万家灯火与水色天光交相辉映,灿若星河,蔚为壮观,堪称奇观。钟灵毓秀的山川地理孕育了集山、水、林、泉、瀑、峡、洞为一体的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观。最负盛名的立体画廊长江三峡奇峰陡立、峭壁对峙,以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而驰名,千姿百态,各具魅力,更有流晶滴翠的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唐代大诗人李白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放歌三峡,留韵千秋。神奇的自然地理还造就了有天然基因宝库之称的南川金佛山、全球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最大的原始森林江津四面山等自然资源富集之地,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江河峡谷风光,以及长寿湖、小南海、青龙湖等湖泊风光。 民族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5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13万人,其次苗族约52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五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地区。全市总人口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唱傩戏、花灯,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重庆大学 重交通运输重庆地处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地区,因此本世纪头20年,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交通发展重点将以推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目标,建设承东启西、通南达北、为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快速通道,同时结合重庆市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需要,建设城乡一体、快速便捷、辐射内外的市域交通网,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国综合运输网规划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适当超前,着力打通出口,加快快速通道建设,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 公路交通方面,2010年基本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骨架,实现一二级公路连通各区县,三四级公路连通各乡镇,并通达各行政村,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快速高效、安全畅通的市域公路网络体系,加快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县、乡镇公路站场,推进路、站、运一体化,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基本实现"6小时重庆"。远期继续加强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农村公路的网络建设,并逐步建成"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重庆市辖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所在地4小时左右到达重庆市主城区。水路交通方面,至2020年,建成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为骨架,主城、万州、涪陵"三枢纽"港区为中心,航道网络畅通,港口布局合理,船舶技术先进,支持保障体系完善,与其它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内河航运体系,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加强长江干线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嘉陵江、乌江、涪江和其它有开发价值支流航道开发,并完善相应的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在继续完善建设枢纽港区、重点港区集装箱、汽车滚装、化危品、大宗散货、旅游客运等专业化运输系统,枢纽港区和重点港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在宏观调控下,适度开发建设一般港区和中小港点。逐步实现船舶标准化。铁路交通方面,按照"一枢纽十干线一专线七支线"的总体规划,2010年前重点建设铁路通道,完善铁路枢纽,逐步提高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到2010年基本形成"一枢纽八干线"的铁路骨架网络。"一枢纽"为重庆铁路枢纽,"八干线"为成渝线、渝黔线、襄渝线、遂渝线、渝怀线、兰渝线、达万线、万宜线。航空交通将以建设空港和提高吞吐能力为重点。按照"一大三小"的总体规划,加快完善重庆的机场布局。2010年前重点建成"一大两小"民航机场布局,营造安全、舒适、便捷、高品位的空港环境,确立西南地区中型枢纽机场的战略地位,推动重庆市和大西南的发展,构建沟通重庆与全国和世界的桥梁。2010年后,重点建设江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逐步推进重庆市第二国际机场的选址论证工作,推进金三角旅游支线机场建设。轨道交通为了实现江泽民总书记确定的“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出行的需求,根据重庆主城区两江环抱、山高坡陡、道路曲折的特殊地理环境,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特点,重庆市要逐步建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网络,形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现代化都市客运交通体系,为2616平方公里主城区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为城市经济总量增长提供新的空间。轨道交通发展规划的总目标是——用20年时间,建设30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形成覆盖中心城区衔接主城区各外围组团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好60个交通枢纽,带动周边区域开发建设,为600万以上城市人口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服务,推动城市化进程。总体布局为——六线一环。以渝中半岛为中心,沿城市发展轴向六方辐射(北部新区、江南经开区、西南工业区、西北科教文化区、东部发展区、渝西经济区)。结合重庆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兴渝,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三阶段目标,新的轨道交通规划分三步实施:(1)第一步:2005年,完成骨干线路重大项目前期准备,为构建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主骨架打好基础。2005年,轻轨较新线(18公里)全线通车,新开工轨道交通线路2条。轻轨三号线二塘——龙头寺项目,地铁一号线朝天门——沙坪坝项目。(2)第二步:2010年,建成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骨干线三条,形成经济中心城市大运量轨道交通基本框架。建成运营一、二、三号线工程,新开工地铁四号线石桥铺——长生项目等。(3)第三步:2020年前后,六条骨干线全部建成,新开工各延伸线,进一步强化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聚集、辐射作用。远景:2020年前后,轨道交通城际客运线向万州、渝西、涪陵区域延伸发展。(4)十年发展计划:以上到2010年运营和建设的4条线总长96公里,工程建设总投资403亿元。建成投运后,可形成中心城区大字型轨道交通主骨架,衔接全部对外机场、港口、火车站、东西南北方向长途客车站、市内大型文体设施,日运量可达百万人次以上,市民生活与出行质量以及城市交通环境和城市形象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并将带动沿线房地产、建筑业及其它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作出新贡献。重庆特产重庆山地辽阔,出产许多名贵中药材,如石柱的黄连、天麻,南川的杜仲,巫山的庙参等等。重庆的地质、气候条件十分适宜水果的生长,江津广柑、苍溪雪梨、长寿沙田柚、城口磨盘柿等皆久负盛名,其大红袍桔曾为朝廷贡品。重庆还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树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重庆沱茶”、“翠坪银针茶”、“西农毛尖”等,都是茶中上品。跟川菜联姻的风味食品,花样繁多,味道精美,“重庆火锅”、“泉水鸡”、“老四川灯影牛肉”、“金角牌五香牛肉干”、“涪陵榨菜”、“宝顶冬尖”、“江津米花糖”、“合川桃片”等享誉中外。重庆的民间手工艺品历来名播四方。蜀绣自南宋始即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荣昌折扇于清代就走出国门。此外,各式竹编、土家织锦、龙水小五金、三峡石砚等,都极具地方民族色彩。綦江农民版画、北碚玻璃器具、兆峰陶瓷等,更为重庆增添了灿烂夺目的光辉。重庆物华天宝,地产丰盈,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水陆空四通八达的物资集散地、商贸中心和最大通讯枢纽。集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立体交通体系,拥有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的固定电话本地网,邮电通信畅达世界各地。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力富集,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工业轻重并举,门类齐全,制造业发达,摩托车、汽车、仪器仪表、精细化工、大型变压器、中成药等是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有亚洲最大的铝加工厂,摩托车出口居全国第一。重庆山川巍峨,钟灵毓秀,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境内有瞿塘峡、巫峡等壮丽自然风光;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等古战场堡寨;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八路军办事处和歌乐山烈士陵园。全市有10多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金佛山等四大国家级风景区,有仙女山等五大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小三峡等四个国家四A级旅游区(点)。温泉星罗棋布,峡谷奇险纵横,溶洞千姿百态,瀑布龙飞九天。长江沿岸的白鹤梁、丰都鬼城、石宝寨、张飞庙、白帝城、巫山神女十二峰等著名景点目不暇接。旅游景点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重庆, 不仅有多处风景游览区, 还有众多名 胜古迹。两江环抱的重庆,如一艘艨艟巨舰直逼江心;依山而建的街衢, 过峦旋嶂,雄伟壮观。清代著名官吏张之洞咏赞:“名城危踞层岩上, 鹰瞵鹗视雄三巴”, 表达了重庆的磅礴气势。故而重庆素有“山城”之 誉称。 重庆终年和风轻拂,林木葱翠,山水竣秀。市区高阜园林,别具风 格。枇杷山公园耸峙居中,是了望全市,欣赏重庆夜景的最佳处。被誉 为“山城花冠”的南山公园,奇花异草,千姿百态,争芳斗艳,四季飘 香;其中黄山,别墅幢幢, 多是“陪都”遗址。 市郊南温泉公园、北 温泉公园,温汤宜人(38°), 岩壑幽深,景色迷人;四面山自然风景 区,配置成趣,尽人揣猜,移步异景,游人恍若置身于艺术画廊之中。 驱车大足,唐末两宋以来的五万多躯摩岩石刻雕像,足饱眼福。 由重庆乘船顺流东下,可饱览川江的小山城长寿,巴国古都涪陵, 传说中的阴曹地府丰都;登上拔江耸翠的叠楼石宝寨,立祠江边的云阳 张桓侯廊等风物文绩,再经蜀后先主刘备托孤的白帝城,进入夔门,就 可以尽情地欣赏“长江小三峡”和 “长江三峡”的风光了。 重庆的大宁河小三峡、枇杷山公园、白帝城、陪都遗迹、南温泉公园、北温泉公园、望乡台瀑布 四面山森林公园 缙云山 张飞庙 鬼城丰都 黑山、红岩村 缙云山 屈原故里 白鹤梁 四面山 三峡大坝 、周公馆 北温泉 长江三峡 朝天门 芙蓉洞 大足石刻乌江 巫峡 石宝寨 西陵峡 香溪、涪陵周易园 红岩革命纪念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 都很有名朝天门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 ,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门上原书四个大字:“古渝雄关”。因此门随东逝长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于此迎御差,接圣旨,故名“朝天门”。1891年重庆辟为商埠,朝天门始设海关。1927年因修建朝天门码头,将旧城门撤除。1949年“九·二”火灾使朝天门附近2千米的区域化为一片废墟,从此,朝天门仅余城基墙垣。 今天的朝天门客运码头,新建宏伟的朝天门广场,是俯看两江汇流,纵览沿江风光的绝佳去处。朝天门左侧嘉陵江纳细流汇小川,纵流1119千米,于此注入长江。每当初夏仲秋,碧绿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激流撞击,漩涡滚滚,清浊分明,形成“夹马水”风景,其势如野马分鬃,十分壮观。右侧长江容嘉陵江水后,声势益发浩荡,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成为长江上的“黄金水段”。解放碑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它还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堡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纪功碑"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1947年8月竣工。全部采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碑高5米,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现在“解放碑”是解放碑中央商务区(CBD)的代名词。有“西部第一街”美誉的解放碑商贸中心区(CBD)有望跻身中国第三大商圈。渝中区副区长邓开伟介绍,今年前三季度,解放碑CBD销售总额、社零总额分别达到150亿元、75亿元。而第四季度是商贸业传统的旺季,预计到12月中旬,“双百亿”目标即可提前实现。 “销售总额突破200亿,是严格按照现行统计制度统计出来的,是经得起检验的。”邓开伟介绍,解放碑区域内商业网点达4482个,营业面积共121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大型商场有20多家。目前,各商家按月上报销售额,渝中区每季度公布一次。解放碑商贸中心区是指解放碑CBD的核心部分,承担商务、商贸双重功能,东起小什字,北至沧白路、临江路、民生路,西至金汤街,南至和平路、新华路,占地仅92平方公里。邓开伟介绍,在这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解放碑的社零总额,创造了全市总额的110,渝中半岛总额的60%。从全国来看,除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地位暂时无法撼动外,关于中国第三大商业街争论已久,曾推出不同版本:重庆解放碑、南京新街口、武汉江汉路等均有成为中国“老三”的传言,但无一权威部门有权威说法。但在西部,早在2002年,解放碑销售总额已大大领先成都春熙路,成为中国西部第一街。直到现在,这一地位无人取代。据悉,1997年,重庆市、渝中区政府投资3000万元,将解放碑大十字(含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共24万平方米)改造成为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即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此后,渝中区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相继投入1600万元,拓展广场至八一路中段和民族路延伸段,面积也增至6万平方米。新的世纪,重庆面新的发展机遇。重庆正致力于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成为长江上游商贸、金融、交通、通讯、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热情好客的重庆人诚挚地邀请您驻足重庆、感受重庆、融入重庆、建设重庆。经济建设2006年经济建设数据:生产总值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437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亿元进出口总额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6亿美元海内外游客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亿元一般性财政收入72亿元地方财政支出5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0亿元 重庆高校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工学院四川外语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教育学院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重庆警官职业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光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重庆巴渝职业技术学院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邮电学院移通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重庆电力职工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重庆民生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旧人你好啊
重庆市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乃巴渝文化的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3000多年。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这就是古代巴国的首都江州。因在此入长江的嘉陵江古称渝水,隋文帝杨坚遂于开皇三年(583年)在这里设置了渝州,是为重庆简称“渝”的由来。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这里曾是当朝天子宋光宗赵敦的潜藩之地,便循例于此置府,号曰“重庆府”,以志双重喜庆。其地遂以“重庆”为名,于今已有800余年了。 重庆曾经是古代巴国首都、农民革命政权大夏国国都,抗日战争期间是国民政府的陪都,素有“三都之地”之称。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勤劳、聪慧、热情的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伟大的中华文明增添了光彩。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已成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和科教实力,在我国中西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重庆市不仅已经有了雄厚的经济、文化基础,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优势。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古以来都为中央政府所重视。1996年,根据党中央的决策,9月,重庆市代管了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2月20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1997年2月,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这一议案,决定提请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同年3月14日,第八界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作出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这个《决定》,主要内容是:“一、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消原重庆市。二、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三、重庆直辖市设立后,有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 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淳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中央直辖市。1954年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省辖市。1983年,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为中央直辖市的议案;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重庆市现已成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
十万英尺你的样子
天门山古称云梦山,又名玉屏山。坐落在张家界市区以南10公里处。公元263年,因山壁崩塌而使山体上部洞开一门,南北相通。三国时吴王孙休以为吉祥,赐名“天门山”。 天门洞,位于海拔1260多米的绝壁之上,门洞高5米,宽37米。据地质专家考证,门洞中央系东西岩层的交汇处,因挤压而导致岩石破碎崩塌,最终于263年形成门洞。天门山海拔9米,因与山下市区相对高差达1300多米,故尤显伟岸挺拔,其天际线之美,堪为山的典型。 不去当然可惜!
莫装装逼遭雷劈从头劈到逼
关于重庆的历史:摘自重庆历史上曾经3次作过都城, 第一次是公元前11世纪时,巴人在这里定都,史称巴国。 第二次是元朝末年的农民领袖明玉珍称帝建都重庆。 第三次是1937年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于当年11月迁徙重庆,后于1940年9月6日明令重庆为国民政府的陪都。 古城重庆有着四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是,重庆最早筑城有史可查的却是在公元前316年。 当时巴蜀两国相争,巴国受到蜀国侵扰,求助于秦国。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大军伐蜀援巴,乘机来了巴蜀两国。 张仪率军占领巴国都城后,大兴土木,修筑巴邑江州城。其城区规模也不大,东至小什字一带,西至今天的大梁子、小梁子一带。但是,张仪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修筑重庆城的始作俑者。 据传:秦惠王时张仪修筑成都,“城屡坏,不能立,忽有大龟出于江,周行旋起。巫言:依龟行处筑之,城乃得立。”所以成都古时候又名“龟城”。古时候,龙、凤、龟、麟合称四灵,取名“龟城”在当时是丝毫不含不恭之意的,反之却寓意有神灵保估。春秋末至战国初,巴人进入三峡以西地区后,溯江而上,逐渐征服和融合了长江、乌江、嘉陵江流域的土著民族,控制了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东至奉节、西到宜宾这一大片地区,以今重庆市区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的国家,史称“巴国”。 关于巴国的都城,《华阳国志》说:“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江州”即今重庆市区,“垫江”今合川,“平都”今丰都,“阆中” 古今皆同。巴人何以不断改变国都的地点呢?这可以用巴人由长江三峡西进,最后退守至阆中而国亡的历史内涵来作解释。就是说,巴人最先从奉节西进,曾一度在今丰都立国,后因楚的势力不断进逼,又才被迫西徙今重庆市区,建都于此。 巴人在今重庆市区建都,除了有文献上的记载以外,地下出土的文物更是一种实证。远的不说,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曾在渝中区千厮门一带,清理出土了属于战国时代的巴人青铜兵器,有柳叶形剑、弩机、箭镞等。更重要的发现是五十年代初修筑成渝铁路时发现的,当时在今九龙坡区的冬笋坝出土了具有巴文化特点的二十余座船棺墓葬,有用整段木材挖凿成的独木舟形木棺,青铜兵器剑:钺、矛、戈等。现在可以推定,冬笋坝船棺墓葬群,是当年戍守巴都西大门的兵吏们的墓地。 战国中后期,由于楚国势力的不断西进,形成了“江州以东,其人半楚”的局面。巴国君臣不得已把都城向西北迁移,先是驻今合川,后又称都阆中,最后于公元前316年灭秦。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距今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优质医学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