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变更历程

伴我暖顾我安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80

首页> 会计职称> 会计制度变更历程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让风痴笑我

已采纳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得计划经济体制转变。(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照搬政治斗争的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汲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 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原 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3)结 果:这次调整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启示:(1)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2)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应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建国后我国工业体制的发展经历了建国初的多种经济结构(即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五种形式)、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即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最终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形式。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一次改革发展的过程。

74评论

依稀记得

会计制度变迁是指会计制度变化的历史。具体表现为会计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

141评论

似一帘幽梦

1992年11月30日 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准则,199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1993年到1996年 起草了30余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和草案,但没有全部正式颁布实施。 1998年5月 正式加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1998年10月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1997年5月至2000年 陆续发布13项具体会计准则。 2001年初 发布8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5项准则是对以前准则的修订。 2002—2003年 发布3项新的会计准则和一项修订的会计准则。 2003年 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换届改组,加快了准则制定的脚步。 2005年6月2日 发布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 2005年6月22日 发布外币折算、分部报告和财务报表列报等3项具体准则草案征求意见稿。 2005年7月19日 发布资产减值、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捐赠与补助和投资性房地产等7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 2005年8月12日 发布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职工薪酬、企业年金、每股收益和所得税等6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 2005年9月21日 发布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等4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 2006年1月4日 发布股份支付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2006年2月15日 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

120评论

相关问答

    向你推荐

      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