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5
浏览数
6044
与你执手
会计分期,由于设定了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必然要解决企业收入和费用属于哪一个会计期间确认的问题。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家企业各项收入和费用的发生与现金的实际收入和支出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因固定资产耗用等原因引起折旧费用的发生,却没有导致现金的流出。
处理此类业务,有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基础,即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把会计期间看作一个企业连续两次编制并提供财务报表之间的时间段,常常对我们很有用。会计期间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然结果。
为了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能够定期、及时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把连续经营活动人为地进行划分,以便定期进行结算、汇总、报告和评价。会计期间假设是正确计算损益的前提,利润总额、收入、费用等会计概念都是以“时期”为前提的。
扩展资料
会计期间会计决算报表的起讫时间。企业会计核算以企业持续正常生产经营为前提,即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连续不断进行的。会计要对这个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过程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从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时候终止其经营活动过程,以便对其进行反映。显然,会计人员如果能够等到企业全部结束了它的经营活动并将各种资产变成现金将各项负债完毕。再对企业进行结算,这时企业全部经营期间的净收益就能非常简便而清晰地计算出来。
当然这样进行会计核算也就不需要会计分期了。然而,在正常情况下.会计人员无法知道企业在什么时间结束它的经营活动,当然也就不能等到企业全部结束了它的经营业务,再开始编制企 业对内对外的会计报告。
所以,唯一的选择是在企业持续正常经营中,设定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可能断开的,并且可以划分成各个相等的期间。会计期间的前提是与持续经营的前提联系在一起的,两者相互补充,不可分离。只有设定一个会计主体能够持续经营下去而没有期限,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
立足于企业持续正常的经营,又尽可能分清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绩,才能连续地提供会计主体在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以及期初、期末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的信息。会计分期前提对企业会计核算有重大影响。表现在:
如果企业经营活动仅仅是一次性的行为,那么一切收入和费用都应在一个经营期间内发生。如果会计计量和报告的是一个企业连续经营活动的某个片段,那就不能指望将企业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收益一次性地计入当期,而必须按会计期间‘在各生产周期内进行分配。
这是为由干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划分为各个相等的期间,带来了费用和收益在各会计期间内的分配问题。这种分配过程带有很大的经验估计成分,从而使会计处理过程成为一个经验分析及预测过程。
会计分期前提还是一贯性原则的基础。由于会计分期前提将一个连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开来,进行分别计量和报告,为了比较分析各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必须保证每个会计期间 内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否则,就无从比较各经营期内的实际情况。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期间划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即按年、按季和按月份结算帐目,编制会计报表。其中,年度、季度和月份划分与日历日期相同。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每季度的第一个月的第一日至该季度的最后一天为一个会计季度;每月的第一天至最后一天为一个会计月份。
不爱笑
其实按照准则的定义来看,只要是首尾相连、间隔相等的期间都可以被看做是会计期间,也就是说如果我把公历3月1日到次年的3月1日作为一个会计期间也是可以的,不过是我国规定把公历的年度作为一个会计期间。那么小于一个会计年度的,如一个月、一个季度,则被称为中期
泪有点咸有点甜爱那么绵那么粘
会计上时间范围,是会计分期,具体就是会计年度,也就是说通常会计从时间看是一个年度来划分范围的。比如发放现金股利时,企业要核算现金的减少和应付股利的减少,企业的投资者要核算现金的增加和投资收益的增加。即要作到与企业相关的客观,及时,准确反映。会计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为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会计法》第9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会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又叫反映职能。记账是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以反映在账面上;算账是指在日常记账的基础上,对特定主体一定时期内的收入、费用、利润和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计算,以算出该时期的经营成果和该日期的财务状况;报账就是在算账的基础上,将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各方报告。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七种。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进行核算的方法。所谓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设置会计科目就是在设计会计制度时事先规定这些项目,然后根据它们在账簿中开立账户,分类地、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反映由于各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引起的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为经济管理提供各种类型的会计指标。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与单式记账相对称的一种记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记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有关经济业务内容的来龙去脉;通过账户的平衡关系,可以检查有关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填制审核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凭证必须经过会计部门和有关部门审核。只有经过审核并认为正确无误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记账的根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不仅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登记账簿账簿是用来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是保存会计数据资料的重要工具。登记账簿就是将会计凭证记录的经纪业务,序时、分类地记入有关簿籍中设置的各个账户。登记账簿必须以凭证为依据,并定期进行结账、对账,以便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完整而有系统的会计数据。成本计算成本计算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已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可以确定材料的采购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可以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节约或超支,并据以确定企业经营盈亏。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保持账实相符的一种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及往来款项的结算情况,监督各类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合理使用。在清查中如发现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额不一致,应及时查明原因,通过一定审批手续进行处理,并调整账簿记录,是账面数额与实存数额保持一致,以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优质会计职称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