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4
浏览数
16623
温柔腔
1、为什么要制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有一个整体性、全局性的把控;一个审计计划的会包括审计对象、范围、时间安排、人员分配、预算制定等,对于一些审计项目众多或者审计资源有限的公司尤为重要;比如我之前的所供职的公司,全国加起来下属校区将近一千家,而总部真正内审人员也就六七人,在组织大型审计的时候,需要同时赋用下属各校区财务人员共同参与,这个时候,审计计划就显的尤为重要了。2、计划什么时候编制?如果是年度审计计划,应该是当年年底至次年年初确定第二年年度审计计划;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因为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可能还需要增加季度或者月度审计计划。还是以我之前供职的公司举例,我们会在当年11月底开始做下一年度的审计计划,一般会在下一年1月初,报送审批完成年度审计计划,同时在每月3号前,最终报送审批确认每月的审计计划。3、审计计划需不需要审批?当然要审批,审批的目的主要有:1)提高工作的便利性:通过审批,计划就有了权威性,审批层级越高,对于后续的工作越有利;2)让领导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同时要是有与领导需求不符的,也可以及时调整;3)保护自己,审批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审计人员。二、审计计划六要素:1、审计对象:就是我们要审计谁?一般审计单位是公司、或者是某一个部门;在选择审计对象的过程中,要客观公正,用可以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2、审计期间:通常,不要短于一年;期间过短,审计单位业务量太少,尤其如果审计单位的业务有很明显的淡旺季差别的话,这种审计效果会大打折扣;期间过长,会影响审计的时效性;因为本身审计就是一种事后审计,已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了,如果审计过程中拖得时间太长,可能会导致企业管理中存在得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得纠正。3、审计范围:就是要审计什么?一般需要从主要业务,历史财务数据、上级的特别指示,以前得审计资料,初步确定审计范围。4、审计时间:什么时候去审计?要审计多长时间?常规审计时要尽量避开被审计对象得特殊时间,比如:月底业绩冲刺、工商税务检查、月末结账等等,如果选择了这些时间,被审计对象可能因为自身工作繁忙,无法提供充分的配合,也会影响审计的效率;我之前供职的公司,我们还会避开月初,因为月初各下属校区都在核算上月工资、统计上月运营数据等,都是以上的道理。5、人员安排:人多了,浪费资源;人少了,影响效率;人员安排专业不对口,发挥不了作用,所有人员安排也是一项技术活。6、费用预算:就是预计要花多少钱,通常包括差旅费(交通、住宿)以及审计人员的奖金津贴。在了解了基本流程和六要素之后,接下来我们重点分享一下审计对象和范围的确定:为什么要重点分享这部分,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比如打仗之前,情报工作要先做好做细致,这样胜利的机率才会更高;如果事先的对象和范围确定清楚,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这一点,在我几百次的审计经验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以下是几条实践中常用的判断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方法:1、先搞清楚可供选择的选项有哪些?确定对象和范围,有时候就像做选择题,你得先搞清楚,究竟有多少备选项,这儿一定要了解得越全越好;例如:你单位一共有多少家下属公司、公司的类型、基本的业务情况、经营情况、一共有多少个项目等等。2、老板和上级的需求排在第一位很简单,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我们审计人员服务对象,是我们的客户;第二他们对于企业内外部风险,企业经营情况的熟悉程度往往远胜于一般的审计人员,他们的情报来源更多,所以在制定计划前,一定要多咨询领导的意见。3、历史数据历史数据的汇总、收集、分析,有助于决定我们的审计方向4、量化规则:收集好信息之后,我们需要定义我们的标准,把审计标准进行量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有的放矢。以下是我在自己做内审管理的过程中以及上百次实际审计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几点量化规则(以下规则是可能有行业特性,仅供参考):1)基本财务指标:这个就不用多说了,任何一个行业和公司在确定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到的指标;注意尽量避免只使用单一指标,要多指标组合使用。2)距离总部的距离:一般情况下,距离总部越远,越难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区域或者城市,觉得距离总部远,自律能力差,再加上本身的执行力不够,往往会忽视总部的一些内控规定,当然有时候也会因为总部这边信息传递的失效,导致一些政策无法有效的传递下去;我在审计过程中,也会经常发现,有一些城市的员工对总部的某一些制度规定一无所知,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内审人员还肩负着集团制度培训的工作;所以,我一般对距离总部越远的地方,给定的审计风险值会越高。3)校长或者城市经理的任期:一般来说,任期时间越长,越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建立领导人绝对权威的概率就越大;这个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员工对一些违规的事项会默认为正常或选择无视,如果再缺少相应的监督制约,那么该区域违规的风险是很大的;从我自身查出的几起集团重大违规,都是校长或者城市经理自校区开业以来就在没有更换轮岗过的。4)管理者是否“有前科”一般我认为,过去犯错越多,未来风险也会越大;一方面是犯过错的区域,我们会假设未来还会再次发生问题,另一方面,前期问题越大,后期整改的难度就越大。5)审计间隔:一般来说,审计的间隔时间越长,风险越高6)业务发展的阶段:根据业务发展的阶段来区分,某些发展阶段的业务,可以不用单独审计。比如,我公司会把业务分为筹备期、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一般来说,筹备期我们不会纳入审计范围。
茶馆说书人巷口执棋人
学习计划的制定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关键,建议可以根据各科目备考时间、所报科目数量以及能够拿出的备考时间进行详细的学习计划制定,建议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备考,第一阶段打基础、第二阶段深入知识点、第三阶段重点巩固、第四阶段冲刺做题,这样可以更能全面的学习。
注册会计师学习计划
具体四轮学习计划参考如下:
CPA四轮备考计划表
根据每个阶段重点掌握其任务内容,可以很好地帮助自己完成备考。
各科学习攻略:
《会计》这门学科,是注会中的核心科目,也是基础科目,本科相比其他科目来说内容是比较多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金融工具、所得税费用一直是会计科目历年来的重难点内容,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都占着相当大的比重。
《经济法》重点比较突出,集中在公司法、证券法、物权法、破产法等章节。经济法需要准确理解对比记忆,不同的法律条文如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证券法里关于债券和股票的相关规定往往有很多相似的部分,考生很容易弄混,因此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对比记忆。经济法的应用性较强,虽然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但考试注重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也要进行一定量的试题练习。
《财务成本管理》不同于其他科目的一点就是计算题,有大量的公式等着你去掌握。记住公式、理解公式并正确运用公式是财管的一大难点;可以自己总结归纳一下相关公式;并且多练习机考时公式的编辑。
《审计》考试的题型相较而言比较常见,客观题难度较小,综合题目的考查稍有难度,但整体考试的难度不大。
《税法》的特点是繁而不难,教材内容非常多,但考察难度并不大。税法就像是经济法和财管的结合体,需要记忆的部分很多,除了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会重点考察,需要记忆以外,其他小税种也时常在考试中出现,同样不可忽视;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一科目会更多侧重于案例分析,在前期学习阶段一定要确保自己是真正理解了知识点,还有很多经典案例和常用模型一定要多看多练习。
优质会计职称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