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5
浏览数
10638
指尖的温度眼眸的色泽
对“粗心”这个词,您一定太熟悉了。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人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并因此而受到损失。比如不小心把钥匙丢在家里,如果一下子等不到家人回家就只好拨打110。或者有的学生在测验里因粗心而导致会做的题目还是答错等等。这样的“粗心”所带来损失通常是不大碍事的,只是给当事人多添了点小麻烦。但是“粗心”若是发生在另外的一些场合,比如中考、高考,它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小麻烦了,那损失往往不可计算,甚至无法弥补。
大多数人原本是不希望“粗心”的,但在潜意识里认为,“粗心”只能算是个大家都会犯的小毛病。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简单,人人都不会把“粗心”看作“无知”。因为粗心不是不会啊,既然不是不会,就不能算是大毛病,也不算是大问题,当然也就不太值得让人担忧。况且谁都会难免粗心,谁都免不了出错,在这样的自我解脱的意识中,对“粗心”的放纵和宽容也就不难理解了。
比如有个同学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题目由于不会做而丢了分,会很生气,感觉自己很无能,甚至很悲愤。可如果要是因为粗心而丢了这道题目的分,那么这种自我谴责和埋怨的情绪就会淡化许多。
“如果不是因为粗心的话,这回应该考100分!”——家长常说,孩子也常说。当母亲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这个学期你孩子考的怎么样?”“唉!别提啦,我的孩子这回要不是因为粗心,能考100分呢!”或者“这次他因为粗心被扣了3分,要不这科成绩能在班里排到第二”之类的话,乍一听,似乎有很多遗憾和埋怨;可隐隐之中,又透出些许的满足和自豪。
唉!这是多么遗憾的认识啊!所以,如果对“粗心”认识不足的话,“粗心”所带来的难简直无法预计。
请注意以下几点:
1�粗心比无知更糟糕,更可恨
在做练习的时候,一道题没有做出正确的结果,通常会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完全是由于不会。
另外一种情况是,经常有的孩子在做题时多个0;或者少写单位了;或者小数点的位置错了;或者上边一行是23,换了行以后就32;或者把一个字写错了……总之,不是由于不会而导致的错误(您和孩子要想想到底有多少类这种粗心的现象。
而最令人遗憾的是,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看到一道题目不会做,往往批评和指责更严厉一些,“你是怎么搞的,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来?!”
而要是由于粗心而造成的丢分现象,则常会用相对缓和的口气说:“唉,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这样这样,你不就做对了吗?”“下回要注意啊!”
殊不知,在对待这两种不同的现象上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孩子放松了对“粗心”的警惕,忽视了对“粗心”的分析,削弱了对“粗心”危害的认识。卢梭有句话很精辟:“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一个概念,从无知到有知的改变是很容易的,而一种“粗心”的现象却是可以经常不断重复发生的。从这个对比可以很好地看出,哪一个危害更大。曾说过:“无知比偏见离真理更近一些。”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套用这句话说:“无知比粗心更容易获得真理。”不怕“无知”,因为不会的可以学会,不懂的可以学懂,而“粗心”就可怕了,因为孩子们以为“粗心”不是“无知”,所以就一次再一次毫无顾忌地草率地“粗心”,也就一次再一次痛苦地做错,从而浪费许多时间,丧失了许多可能的机会。
所以粗心比无知还可怕,更糟糕。粗心是由于对粗心的无知造成的。
2�粗心会养成习惯,一旦形成就不好改变了 由于对“粗心”的忽视,粗心一次次地在学习中出现,慢慢地“粗心”成了一种惯性,而自己还是不能清醒地认识。
许多同学都曾经经历这样的情况,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自以为这次考试成绩应该不错,可结果又是不尽如人意,很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问题,虽然只是“粗心”而已,但不理想的结果往往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会认为自己再用功,学习成绩也不可能得到提高。那么在这个时候,孩子的自信心会逐渐遭到了打击,对学习就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试想,“缺乏斗志”怎么可能成功?所以“粗心”一旦形成惯性,变成习惯,就再也不好改变了。
“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大家都太熟悉了。为什么有的人从小到大,还总爱丢钥匙、钱包。只要仔细留意,但凡事业有成的人,哪个做事不是严谨细致,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人,也是“粗中有细”。
古希腊有句名言,“性格即命运”,那么性格是如何养成的呢?是习惯!那么“习惯”又是如何养成的呢?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反复。
这就是教育家为什么会强调的一点——“要从小养成好的习惯”这句话的原因!
所以“粗心”很容易成长为一种习惯,如果不幸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的话,成功的可能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3�粗心不是缺点,是错误!!!
家长在聊起或批评孩子的时候常常会说:我的孩子最大缺点就是粗心……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每件事情都会有不足,世界也不是完美的,因为有不足,这个世界才会进步,一样。有时候,人的缺点在某些时候是缺陷,有时候可能就是优点,所以我们常说:个性无好坏。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爱发脾气,这应该算是缺点,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忍受,甚至可以原谅这个缺点的,但发了脾气就去打人,这就是错误了。而这样的错误是应该被追究的,是需要被改正的。
大家可以容易发现“缺点”和“错误”的区别,但由于它们常常很相似,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混淆,经常把“错误”当“缺点”。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我们思想里对“粗心”的危害认识不足,对“粗心”的属性认识不清,才会造成了我们对“粗心”的忽视,对“粗心”的宽容,甚至对“粗心”的放纵。
综上所述,想要解决“粗心”这个问题,如果在思想上没有足够、正确和清醒的认识,那么“粗心”的问题是解决不好的,它会像幽灵一样随时出现,会销蚀本已拥有的成就,更会妨碍将可能获得的成就。
“粗心”造成的后果有时候表现的虽然不是很大,但无论如何我们对“粗心”的关注都应该非常警惕和严肃。因为“粗心就是错误”,是错误就要纠正而不是给以解释!所以,我们对待“粗心”的态度应该——宁左勿右!
4�“粗心”的现象绝不是“写错字”,“抄错行”这么简单
我们前面谈到,一道题目做错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是不会,二是粗心。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拿到一道题目的时候,想了好半天没有想出来,这时候别人给了一个小小的暗示,好了,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还有在考试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下了考场,得,想起来了!这样的现象该算什么呢?算孩子不会吧,还有点委屈他!算会吗?可又不是!所以很多学生就对自己宽慰地说,没有好好琢磨,“粗心”了一下,所以就没有做出来。而实际上,由于对概念掌握不够精通,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不能正确解决题目,而这实际上就是不会!是学习上的“盲点”,在学习上有多少这样关键的漏洞往往会被“粗心”这个词给掩盖了。
在经历了上述的这种情况后,孩子们的反应更多的是无所谓,过去就过去了!也就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把“无知”当“粗心”,想想有多可怕!
5�怎么解决“粗心”?
谈了这么多关于“粗心”的危害,该想想解决的办法了!我们首先应该对“粗心”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再想对策来解决。
先看看题中的案例,如何对“粗心”的现象进行分析!
题目:10个人每小时可以栽5棵树,问10个小时可以栽多少树?
错解:设栽了X棵树。
第一种:X=10×5×10=500
第二种:X=10×5=50(棵
第三种:X=5×10=50
对解:
解:设栽了X棵树。
X=5×10=50(棵
答:10人10小时可以栽50棵树。
分析:
错解一:盲目地把数字都乘了起来,有时候是由于没有认真审题,有时是因为根本不理解题意。
错解二:不是“10×5”而应该是“5×10”,这看起来有点挑剔,但这说明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应该具备一种良好的素质,做题不只是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是准确的思想完美的表达。
错解三:很显然,忘了写单位,这是不完整的。
前两种错误其实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粗心”,但也经常以“粗心”的面孔被评价(家长和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出现在这种简单的题目,似乎无碍大局,一句话似乎就纠正了,但到了学习的高级阶段后,思路可能因为这点偏差而造成失误。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同学在做题目时,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原因,虽然别人只要轻轻点拨就明白了,原因就是细节抓得不够。
但久而久之,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缺乏自信,越来越感到束手无策。关键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明白了,其实对基本的概念没有真正地深刻理解和掌握。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我曾经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学生拿到一个看起来很复杂的题目时,没有多想就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做。我便说到:你再审审题吧。可学生还是会说:老师,我一看就不会啊。实际上题目并不难,但是这个学生缺乏自信去解决。而我们的家长和那些家教老师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做出一副很得意顺手的样子,详详细细地给学生讲解。殊不知,这样却是害了学生。
而第三种就是典型的“粗心”了,但人们往往不在意。像这样的粗心有很多种,但是这类粗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形式都比较简单,且经常会重复出现。这就是真正意义的“粗心”,对于不属于“粗心”的错误我们在另外章节讨论。
关于对“粗心”现象的分析方法已经比较清楚了,接着我们该做什么呢?首先,对自己所有发生的“粗心”现象做一个总结,当然要很具体,很详细。
针对学生经常写错别字这样的“粗心”现象,我们做过一个统计,没有一个被认为是“错字大王”的学生最常出现的错别字会超过20个,再多的错字往往也是由于不熟悉导致的。
有个五年级的小孩,在他的作业本、作文本里到处都有错别字,家长对此很灰心,孩子自己也感到很没有信心。我和孩子便一起整理和统计他本子里所有的错别字,孩子本人及父母发现,总是写错的字原来才这么几个,感觉很意外,真是从来没有想到!经过对错别字做了整理,并对其中一些字做了详解,比如把“以为”会写成“已为”这种典型的粗心归类,而经常导致用错“的”、“地”、“得”的原因,更多是由于对“的”、“地”、“得”的用法并没有本质掌握造成的。在对错字进行详细耐心的罗列和分析后,一周以后,这个学生作文里的错别字就减少到只有三个,这令他和父母都很惊讶、开心,因为出现三个错别字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难得和不容易!
只要对“粗心”进行完整详细地整理,这些现象就可以在思想上、意识上得到强化,学生在以后类似环境中,只要遇到这种现象,大脑就会自动提出预警和反应,这样“粗心”的现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扼制。打个比方,人人都知道在冰面上走路要很小心,因为冰上很滑。同样,遇到类似可能粗心的境遇时,就如同走路到了冰面上,也会变得小心翼翼。犯错误的可能自然会少了许多。
其实,解决“粗心”,就像在冰上走路一样,小心即可,因为在冰上摔过跤,所以你会记得,除非冰上摔过的那一跤对你没有什么印象!只要用心一点面对“粗心”,“粗心”很快就会从你的视野消失,虽然这并不能完全保证不出低级的错误,但是可以很好地降低由于“粗心”而产生的错误率,做题质量和学习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当然,解决“粗心”的主要办法是在检查,
据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20天。看了这句话,我想您一定有信心也有决心来根除坏习惯,建立好习惯吧!对于您和孩子来说,只有没有经过启发和提高的认识,但没有什么习惯是克服不了的。
杯满茶溢
考试粗心是不少孩子常见的毛病,由于考试粗心造成的危害很大,孩子烦恼,大人心疼,很多家长对孩子讲,你可粗心不得,你一粗心,爸爸几年的工作都白干了。
父母怎么帮助孩子改掉考试粗心的毛病呢?主要可采取以下4种方法。
培养孩子仔细认真的习惯
有些孩子聪明又能干,学习也不错,但却有马虎的毛病,自以为会了,没问题,自以为是,结果答错了。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一方面要肯定他们聪明好学的优点,同时要引导他们做事、做作业、考试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要通过孩子过去马虎的实例和教训来分析马虎所造成的危害,通过一些生动的实例,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到马虎的危害,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教会孩子以平常心来对待考试
考试中,一般试卷的试题分为简单题、中等程度题与难题。家长要向孩子说清楚,进入考场拿到考卷都要以平常心对待,对难题不畏惧,对简单题不盲目乐观。要让孩子知道简单的题最好全部做对,因为孩子完全有能力做好这类简单题,只要认真对待,就完全有可能把简单题全部拿下。简单题做得顺利,就会更有信心去解决那些难题。
进行准和快的训练
父母要根据孩子考试常犯的错误、常出的毛病、常马虎的地方,和孩子商量拟订一些习题自己来做,要求又准又快,以准为基础很快就解出来,要做的题都是他会的,很简单,只要认真就会做出来,这样来训练他做题的准确性,提高准确率,达到又准又快。孩子经过这样的多次训练,和口头上让他别马虎的教育效果大不相同。另外,只要孩子经过训练后改正马虎的毛病有所进步,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可以强化他的信心,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让孩子学会自我克服
帮助孩子分析错误最关键的地方是什么,在哪里,让孩子抄录自我提醒的“语录”,例如,“坚决消灭错别字”,“不要忘记检查”等,放在自己桌子的玻璃板下,贴在作业本的第一页上或者其他醒目的地方,提醒自己注意改正粗心的毛病,在考试前经常根据孩子各门功课容易出现的错误、易粗心的地方,和孩子一起讨论,针对各门课的不同情况写出一些自我提醒的,对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也很有好处。
忠告:纠正孩子粗心,父母要有耐心,不要期望一蹴而就。
所谓粗心,从心理学分析,就是指自己理解且会做的事情,由于不仔细而出现的差错。值得老师和家长朋友注意的是,如果粗心马虎形成习惯,成为一种性格缺陷,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如在升学、毕业这类大型考试中,因为粗心而导致失败,最终个人失去升学的机会,家人多年的付出也会付之东流;或在工作岗位上由于粗心马虎造成重大事故,给国家和集体带来一定的损失,自己也被处罚,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现在,中小学生粗心马虎的现象很普遍,尽管老师家长一再要求孩子要认真仔细,但孩子还会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那么,如果孩子学习粗心马虎老师和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责任感。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对某事感兴趣,他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努力干好此事,同时他也会积极关注并认真仔细地对待它。因此,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克服粗心大意的重要前提。增强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即让孩子懂得如何认真正确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学习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其次,要求孩子重视基本知识基础概念的学习。我们大家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但学得不好就一定考得不好。有些孩子在学习中出现差错,不一定就是他的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是他对一些基本知识没有真正掌握,或缺少相应的基础知识训练。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督促孩子认真听懂听好每一节课,不懂就问老师,不要留尾巴;作业要及时、准确、快速、地完成;如果出错,就要立即重做改正。长期坚持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第三,要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让孩子自己学会调节情绪。考试时,有许多孩子比较紧张,即使平时学习很好也会导致考试失败,这主要是和孩子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有关。一般来讲,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紧张情绪的表现有两种:一是对较容易的题目放松警惕,常在没有看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急忙做题,结果答错题;一种是一看到自己复习时没有见过的所谓“难”题,心里一下子特别紧张起来,甚至大脑出现一片空白。这也是学生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正确的应试方法应该是:自信地走进考场,试卷发下来之后,先整体浏览一遍,将自己在复习中已熟练掌握的题目,简单的自己会做的题目先做,一时不会做的题目留在后做。等自己完全有把握得到的分数全部得到之后,再从容地处理那些“难”题。如果实在做不出来也不要着急紧张,你要这样想:我做不出来,也许别做不出来,这样你就会很冷静地继续思考,没准儿真还能做出来。
第四,家长和老师可以经常给孩子做一些心理训练,以培养孩子认真仔细的习惯。比如,辩认错误图形训练,让孩子根据给出的正确图形,在许多相似的图形中找出错误的图形,这对要运用识图绘图的数理化生等学科和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还可进行文字符号校对连线训练,这对孩子的语文、外语等文科学科的学习很有帮助。
第五,家长和老师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个改错本,经常带在身边,让孩子注意收集自己在平时学习中的一些错句、病名句、错字、错题,集中针对错误,进行改错训练,这样补救措施可以让孩子通过反复对比和辨别,避免易错的地方反复出错。
以上这些帮助孩子克服粗心马虎毛病的方法,老师和家长不妨试试看。我们深信,只有我们教育引导得法,只要孩子有决心改掉这一毛病,总有一天,粗心马虎会离我们而去的。
彼时年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首先,学生粗心大意的毛病是因为专注性不够。学生不能一心二用,最好一次只做一件事,并且全神贯注、排除干扰。有些学生在写作业时,总是习惯把手机放在一旁,不能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写作业,丢题、落题、看错题就成为常态了。这样的习惯一旦形成,直接导致学生在考试时也不能集中精力,很容易丢冤枉分。有粗心大意毛病的学生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分数上来看,虽然因马虎写错字,一般不像做错一道大题丢那么多分,看起来问题不严重,但事实是,学生往往因为一分之差,就可能与一所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从长远来看,粗心大意的小毛病可能会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酿成大错。有的学生放学回家以后,总是先打开电视,然后一边看一边写作业,或者耳朵上戴着耳机,一边摇头晃脑地唱着歌儿,一边做习题。这样怎么能聚精会神呢?不出错才怪!更多1条
拜他所赐
其实考前静下心,答题时多读几遍题目就够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每一位研究它的人有不断探索的钻研精神,特别是对细致全面的解题思路的要求更加严格,所以,一定要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思考方法和正确的数学习惯。但是,最近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尤其是批改初二数学试卷(第七节课)时,发现存在着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题目出错的孩子当中80%都是因为粗心而失分!
所谓粗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孩子们做题过程中考虑不周到,疏忽了题中的个别细节,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因此发挥不出自己原有的水平,它是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绊脚石”。经过一番调查我发现,现今大部分的孩子都有粗心的坏毛病,他们常因为自己不该失掉的分数而气得捶胸顿足——其中不乏那些数学“尖子生”。由此看来,学好数学光靠一颗聪明的脑袋是不够的,还得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因此,教导学生正确地对待作业中出现的粗心,对于孩子们开这颗“绊脚石”很有帮助,还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检查、引起重视,从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粗心,也分为好多种,但是就做题而言,我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遗忘型粗心,一种是技巧型粗心。
【遗忘型粗心】
什么是遗忘型粗心呢?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考试时一些知识本来会,但是一做题就忘了,考完后,我们不时有这样的感慨:“平时会的题目,怎么一到考场上就忘了呢?”
现代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曾经这样说过:“一切理由都是借口”,所以,我的观点是,上述现象根本谈不上粗心,这是给自己找借口,真正的原因是知识没掌握牢固。试想,当一个知识点你已经非常了解以至于烂熟于心时,考场上又怎么可能忘了呢?或许可能是过于紧张,但是静下心来,也一定会想起来的。
怎样应对这种情况呢?方法很简单——只要你肯下功夫——把知识掌握牢固,烂熟于心。还有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多做题,通过做题来巩固知识,找出漏洞(这样还能适应考试)。
另外一点,孩子一定要重视基本知识、基础概念的学习。我们大家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但学得不好就一定考得不好。有些孩子在学习中出现差错,不一定就是他的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是他对一些基本知识没有真正掌握,或缺少相应的基础知识训练。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督促孩子认真听懂听好每一节课,不懂就问老师,不要留“尾巴”;作业要及时、准确、快速、地完成——如果出错,就要立即重做改正。
【技巧型粗心】
其实我们平常所说的粗心大多是指这种粗心,举个很简单例子,就是考试看错题这曾经令万千学生、万千家长伤透脑筋。
我之所以把它称之为技巧型粗心,是因为这与自己所学知识的牢固程度无太大关联——你总不能因为一个人看错题而说人家知识没掌握牢固吧!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几种常出现的情况。
数字上的失误
以下几种情况较为典型,如:把3当成13或3,把3+6当成3+6之类。显而易见的是,这些粗心最终的原因在于做题目时过于仓促,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将题目从头到尾地看仔细,孩子只是一味地想早点完成作业(或考卷)也因此不顾对与错,只是盲目地为了交差。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种失误最容易出现在那些平时成绩拔尖而且又是同学们公认的“数学天才”身上。为什么这些班中的“数学权威”们会在这些题中失分?这恰恰是因为他们那些“特殊性”所带来的。遗憾的是这些孩子正因为“好”就想炫耀自己的能力,拼命地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数学作业,哪知聪明反被聪明误,试想,连数字都看错了怎么还能做对题呢?所以我们常以为粗心只会光顾个别差的学生的想法是不科学的,它不会因为基础知识的扎实而消失,这是每一个人都可能犯的毛病。所以千万别忽视我们身边的这些小错误。
偶然性的失误
如:上下行数字看错、忘了点上小数点、数错小数点等。之所以称之为偶然性,是因为这类错误出现的情况不多,很个别,并且它和学生周围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时的心境有很大的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每一次活动之后(如春、秋游,运动会之类的),孩子们的作业质量就会有所下降。造成这类失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注意力的分散,从而使思路断裂。如果一个孩子在做题的同时又注意着其他的事情,那么他在这一刻粗心的可能性最大。我曾观察过一个学习成绩中上的孩子,那天他在课间10分钟时做家庭作业。与此同时,一些孩子在他周围玩手机游戏,他对此也很感兴趣,但是又不想放弃做作业的大好时机,为了“工作、娱乐”两不误,他采用了两头跑的方法:当他做题时听到那边的同学一阵喝彩,就急忙扔下手头的作业赶场似的跑到那边看个究竟,如果没什么精彩的就回到座位上继续写作业,就这样往返好几次。等他作业完成后,我马上对其进行批改,结果不出我所料,五道题中有两题只完成了三分之二(后来他回忆说那时手机游戏正好杀至酣处,他看了后很激动,忘了刚刚题目还没全部完成)。还有一道题,把上下行的数据相互颠倒,错地一塌糊涂。接着,我又叫这个孩子静静地坐在另外一间教室里将所有的作业题重新再做一次,不出十分钟,他就轻松完成了,而且字迹端正,还得了满分!我让他谈谈对自己这样的表现的看法,他说:“我以为我做完了,我也不知道怎会这样。我当时也没检查,我只是想快点完成作业,好去玩游戏。”由此可见,当孩子在思考问题时,如果有外来因素打扰了他原有的思维路线,就有可能分散他的注意力。
计算上的失误
这是所有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他们并不是不会进行数学的计算,而是不能够在烦琐的计算中“正确”地进行运算。
例如:
2+3=6(与2*3混淆);
12-4=3(与124混淆);
387-269=18(百位上多借了一个)。
如果把这类题让出错的孩子重新做一次,结果都是正确。为什么第一次就这么难?据我分析,其中原因较为多样,大致可以总结为四种:
(1)繁重的心理负担
一些学生常在计算上出错,也因此得了“计算恐惧症”,凡是一碰到计算就会心虚害怕,担心自己会粗心,这样反而错的更多。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的孩子对待计算题的过程大都是:先看题目的数字多少,再看计算难易(对加减法的喜爱往往胜过对乘除法的喜爱),然后再调整自己的心情。一些心浮气躁的孩子一看到那些烦琐的数字便“未做题就先放弃”,这样自然算不好,所以始终保持着一份平静的心态是做题时的心理基础。作为老师和家长应当时常指导孩子们别去在意他们手中题目的难易程度,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要学会耐心地仔细解题,鼓励他们增加信心,尽量做到“下笔如有神”“百算百对”。
(2)自负多于仔细
当学生看到简单的计算时心花怒放,这就可能引起犯错。孩子觉得这些小题目没难度,给他做太低估他的智商,于是还没将数字看仔细就匆匆下笔计算,这样就使得他在第一次计算时就出错,即使是做好以后检查他也会忽略这道题,只有当别人指出来以后,他才会恍然大悟。
(3)计算法则的混淆
这并不是说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算,而是当他们看到比较相近的数字时常常凭经验自定义计算方法,比如:看到12和3或4,就可能自定义为除法,看到2和4就自定为乘法等等。这类的错误通过自身很难发现,因为,他看到这类题目就自动混淆,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类型的错最头疼。
(4)潦草的口算
这种错误原因主要是怕麻烦,有的孩子宁可坐在那儿花上几分钟时间口算,也不愿拿出稿纸进行几秒钟的笔算,结果还常以计算失败告终。口算是看不到思维过程的,所以对于细节的地方容易忽略,像借1进1等最容易出错。所以,进行必要的笔算还是很重要的。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和孩子们也曾讨论过,他们和我的观点大径相同。我认为粗心不可能被完全消灭,因为人本身就是个不定因素,俗话说“人无完人”嘛,任何人都有可能粗心,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尽量避免,不是也有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吗!
下面我就对以上这几点粗心的原因谈几点相应的对策。
从大方面着手
这一点要求我们应当认真、细心地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比如打扫卫生认真,书写认真,笔记认真,做题认真。可能有些人会说,人家让你说切实可行的使人细心的方法,你在这儿说空话、有什么用呢?我的回答只有一个字:错!这种观点是极其危险的。只有细心、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才有资格谈得上学习方面的细心。试想,如果一个人生活邋遢、丢三落四,你怎么能指望他她学习上认真、仔细呢?!
请记住,这是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认真审题
做题时拿支笔,边读题边画,把重要的一些信息画出来如果嫌影响卷面,可以用铅笔画,做完再擦掉,这样,就会把题中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读错题的情况。
这主要帮助由于性急毛躁而出错的孩子。首先,在每一次做题时,尽量迫使自己放慢速度,用笔尖指着题目进行默读,用笔圈出自己有可能出错的地方,以防万一。然后开始做题,注意做题时的速度不要“过快”。
重视检查
学会检查是非常最关键的,如果说上面一步是生产关,这一步就是质检关,这一步的工作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笔者认为这个比喻还是很贴切的,嘻嘻^_^
计算中比较简单的部分通常采用口算的方法,如一般的加减运算或简单的乘除、平方或开方运算。但随着年级升高,运算渐渐烦琐,计算难度也加强了,笔算渐渐代替了口算。可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嫌它麻烦,坚持用口算来解决问题,结果常常“欲速则不达”。做好计算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计算过程正确性的关键。第一步应准备好草稿本。草稿本,可以说是“时刻准备着为您服务!”有了它,孩子们就能看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直观清晰,在结束计算时还可检查过程,避免出现错误。值得一提的是,排在草稿上的字也有它意义重大的一面,字迹端正清晰的,失误就少;相反,字迹越潦草,他出错的概率就会越高,有的更是因为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结果原本正确的答案却抄错了,多让人痛心!计算到最后就是验算,但是有大部分的孩子没有这种习惯,所以我常以身作则来进行潜移默化,效果挺好的,许多学生从中受益匪浅。总之,要想让人永不出错很难,甚至不可能,但是我们不该放弃,争取将这些让人惋惜的过失减到最低。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证计算正确的最好方法。
因为在做题时已经将容易出错的地方标出,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验算,所以查起来比较轻松。在整个过程当中,“慢”很关键,这样做主要是让这类孩子适应“慢”的审题方法,一旦习惯,那么仔细审题也就做到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加快做题速度,就能够将他们毛躁的性子平稳下来,仔细做题。当然了,“慢”绝不是“磨蹭”,解题时还是要思维高度紧张起来、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效率的。
第一步,要通读一遍题,一是可以及时发现是否看错了题,二是可以及时发现是否理解错了题意,三是可以及时发现是否漏掉了信息比如忽略一个极其重要但又极其隐蔽的一句话。
第二步,要验算一遍,把这道题从头到尾算一遍。如果时间不允许的话,你可以将你的答案带进题中,看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时间仓促的话,连这都没时间去做,你可以找到刚才计算的草稿纸再认真地检查一遍注意此时万不可慌了手脚。
第三步,专题检查这是时间充裕时做的。不妨分为以下几个专题:单位是否正确?计算是否正确?答题是否规范?是否考虑多解情况?卷面是否整洁?是否漏题?等等。
切记一点:检查以及做题时,心一定要静下来,万万不可想别的事情。试想:如果一个人检查题目时还在想中午吃什么,他怎么可能检查得好呢?
训练注意力
这种方法主要帮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好动的孩子。环境对这类孩子很重要,所以应当重视培养他们适应各种环境和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首先,让他们干完自己想干的琐事,事先就说好,学习时就不允许他们有什么借口开溜。然后,给他一个安静的空间静心学习但是如果没有安静的地方也没关系,主要目的是没人打扰他。一直等所有的功课都完成,他的任务才结束。刚开始这样做时,需要家长或老师在一旁,时间久了可以适当放宽要求,比如可以休息片刻。就这样使得生活、学习有规可循,从而改变这类孩子三心二意的坏习惯。
家长和老师可以经常给孩子做一些心理训练,以培养孩子认真仔细的习惯。比如,辨认错误图形训练,让孩子根据给出的正确图形,在许多相似的图形中找出错误的图形,这对要运用识图、绘图的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还可进行文字符号校对进行连线训练,这对孩子的语文、外语等文科的学习很有帮助。
坚持不懈,刻苦训练
这主要适用于计算常出错的孩子,但对于在其他方面不足的孩子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计算题类型的多样性要求孩子们在平时不断地加强训练,因此,计算在数学中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里我提倡多练、多做,熟能生巧。
对于错题最好能够做到摘录成册,从而加深印象。家长和老师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个改错本,就放在孩子的书包里面,让孩子注意收集自己在平时学习中的一些错误,包括错句、病名句、错字、错题,平时可以集中错误进行改错训练,这样的补救措施可以让孩子通过反复对比和辨别,避免易错的地方反复出错。
其实,大可不必将所有由于粗心做错的题目记下来,那样会得不偿失的,挑典型就是在三番五次由于同一个原因做错的题中挑一道最典型的、规门类就是将错误原因归类整理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掌握技巧
要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让孩子自己学会调节情绪。考试时,有许多孩子比较紧张,即使平时学习很好也会导致考试失败,这主要是和孩子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有关。一般来讲,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紧张情绪的表现有两种:一是对较容易的题目放松警惕,常在没有看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急忙做题,结果答错题;一种是一看到自己复习时没有见过的所谓“难”题,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甚至大脑出现一片空白,这也是学生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正确的应试方法应该是:自信地走进考场,试卷发下来之后,先整体浏览一遍,自己在复习中已熟练掌握的题目、简单的、自己会做的题目先做,一时不会做的题目留在后面做。等自己把完全有把握得到的分数全部得到之后,再从容地处理那些“难”题。如果实在做不出来也不要着急紧张——你要这样想:我做不出来,也许别做不出来,这样你就会很冷静地继续思考,没准儿真还能做出来。
以上所说的都是常出现的非知识性的错误,也就是说这些错并不是错在不懂的问题上,全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在对于粗心的看法上,家长和老师都有不同的观点,下面这个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前不久,就有一个学生对我说下面这段话:“老师,拜托您对我说,最近的作业错得那么多,都是因为粗心造成的,因为这样的话,我就肯定不会批评我啦!”怪!粗心还有这等好处?从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对话中,我发现它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粗心的危害性被家长和孩子们所忽视。对待因粗心而出错的题目,孩子和家长的态度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以为订正好了就可以了。可是,家长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我们的孩子将来要面对的并不是这些可以订正的作业题,而是中考试卷,是大型竞赛的考卷。所以,要想克服它就要加强对它的“”。最重要的就是:别放松!——学生别放松,让孩子们学着找粗心,把这个“分子”找出来并改正,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家长别放松,家长的观点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就像那个学生说的,如果是粗心出错,是不会批评的,从他的话中我们就知道这位家长一定认为粗心构不成什么威胁。老师别放松,即使今天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出差错,也要及时提醒他们:最近的作业要仔细,千万别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认真仔细的良好的意志品质。一旦教育者对一现象加强关注,孩子也会引起重视。
以上只是我个人片面的认识和看法,希望能够得和大家进行交流,依此来教好我们的学生,对孩子们负责,让家长放心。我相信,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是不能攻克的
优质造价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