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5
浏览数
3393
谎言盖过了誓言
液晶电视和激光电视哪个好?消费者该如何挑选购买?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要辩证来看。
液晶电视作为几十年历史的电视品类,一定有其很大的优势。在画质方面,液晶电视技术相对成熟,屏幕工艺也比较完善,缺点是大屏液晶电视造价很高,动辄几十万,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受的。
激光电视虽然是近几年新兴的电视品类,但其实是由传统电视企业研发生产的,在实用性和性价比上优势突出,相较大屏液晶电视更适合家庭使用。
首先,激光电视最大的优点就是极具性价比,就拿100英寸的机型来说,如果是液晶电视,即使是创维这样的二线品牌,少则也要近20万的价格,索尼、三星等进口品牌甚至要达到几十万元。
而反观激光电视的价格,即使是海信这样的一线品牌,100英寸的L7也只要七万多元,追求大屏电视的用户也完全可以承受。
除了价格优势,激光电视的另一大突出优势就是健康护眼,激光电视的成像原理是利用漫反成像,相比液晶电视,激光电视的并不直入眼,不会对人眼产生刺激。海信激光电视还采用了更加适合人眼观看的菲涅尔无源仿生屏,即使长时间观看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有实验数据显示,海信激光电视的观看体验甚至要优于纸质阅读20%以上,是家庭显示设备的最佳选择。
同时,激光电视在节能方面优势也很突出,激光电视工作时仅有主机本身在耗电,屏幕不带电,不存在功耗问题。以海信激光电视为例,即便是100英寸的海信100L5的,功率也仅在300W左右,是相同尺寸液晶电视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一些朋友可能会担心激光电视的亮度表现不佳,可能会受到环境光的影响,其实激光电视的亮度完全不亚于液晶电视的水准,而且画面更加真实柔和。以海信激光电视的爆款产品80L5为例,其不仅具备4K超高清的图像显示,更应用了海信全新的光源技术,光源效率提升30%、整机功耗降低20%。L5系列激光电视的观影亮度提升25%,最高达到400尼特,抗环境光能力更强。这样,激光电视即使在白天也不用拉窗帘正常收看,而且比液晶电视显示的画面更真实、色彩更丰富,而且健康护眼。
狠明白那只是敷衍
眼镜是镶嵌在框架内的透镜镜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装饰用途。镜可矫正多种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花或斜视、弱视等。分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老花镜及散光眼镜、平光眼镜、电脑护目镜、护目镜、泳镜、夜视镜、电竞游戏护目镜、太阳眼镜等15种。
那么,眼镜是何人发明?确切的说,镜片是何人发明?是中国还是西方,亦或是其它地区呢?
有人说是一位伯的学者,他在11世纪其著作《光学论》中,曾对“透镜”和“眼睛”均有论述。其实,早在公元2022年,中国的皇帝就用透镜看星星了。也就是说,最初的眼镜,来源于“放大镜”。墨子在《墨经》中的第15卷,就对光、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进行了论述。
晋朝的《博物志》有段描写:“削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说明,在公元三世纪,我国古人已经晓得用折光聚焦的办法:“透镜取火”。后来,东汉初年张衡发现的月盈月亏,月食、日食的成因,都是借助于透镜。
既然,古人对光学中的成像原理早有探究,那么,为何眼镜的发展看似缓慢呢?
一是、造价不菲;
二是、市场不旺盛。
以前的近视眼人少之又少,除了天生的,就算是读书人,得“此病”的概率也是极低。尤其是有科考制度之前,能走仕途之路的基本都局限于士大夫家族,读书可以说没有什么竞争压力。就算有了科考制度,能读书的,即便是家庭殷实之户,烛火的消费也是一笔不小开销。所以,相对而言,每天读书的时间远远少于现在。况且,科目单一,熟读四书五经即可。
宋代的欧阳修,据考证,就是近视眼,得靠小童读给他听。宋代已经有了单片“眼镜”,叫“叆叇”,其实,这是一种“老花镜”。《洞天清录》有段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陆续出土的文物中,都有发现一些水晶凸透镜片。如:扬州市甘泉镇汉墓中,就有一个可放大5倍的镜片,大概制作于公元2022年之前。南京北郊郭家山东晋墓中,也发现有制作精良的镜片,呈外凸内凹的光学曲面,剖面是月牙形,大概制作于公元2022年之前。
光看这些镜片的加工技术,足以见得我们的古人对于镜片光学知识,已经有相当的了解了。不过,这些镜片能否就等同于现在的眼镜,这个问题估计还得丢给专家们去琢磨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明代人所绘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其中,就有一位在闹市区看“杂耍把戏”的老者,戴着一副眼镜,有人分析,应是16世纪早期的款式。
很多人都认同,眼镜是14世纪发明于西方,15世纪流传到中国。有人还说:“叆叇”一词本就是伯语中对“眼镜”一词的译音。如果,此说成立,那么,为何还要再造一个词“眼镜”呢?
如果,细细梳理历史,就会发现,中国的“眼镜”和西方的“眼镜”,区别只在于一处,那就是:所用的材质。都说古时眼镜贵,甚至,需要一匹马来交换,在明代,这甚至是作为御品赏给一些视力不好的老臣,因为,用的是比较稀缺的水晶或者黄玉。
反过来看西方的眼镜,同步的发明还有显微镜、望远镜、相机等等,这些都无疑用到了同一个材质,就是:玻璃。就镜片的光学理论知识而言,中国要领先很多年,不过,由于材质上的差距,顿时就让自身晚了很多年。
中国的姑苏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此地对我国的眼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代崇祯初年、苏州眼镜史上山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师,名叫孙云球,原籍吴江。他从小勤奋好学,当时他看到视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单照”镜之类又使用不方便。于是他就精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镜上的镜片。
同时,他又掌握了“对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效果丝毫不差,戴在脸上也比较方便舒适,以适应各人视力的需要,这是我国自主验光配镜的开始。
到了清朝的乾隆时期,江浙一带出现了不少眼镜商铺,还有人以戴眼镜为时髦,看来古今之人对美的理解也没太大差异。其实,在中国旅居的马可波罗,不仅告诉了欧洲人,中国是多么美丽的地方,也记载了一些生活细节,比如:老年人戴眼镜看小字。
所以,欧洲人后来造出了眼镜,是不是由此得到了启发,也是很难否定的事。
从以前中国皇帝用来看星星,到现在大多用来矫正近视视力,眼镜的发展历程,是进入17世纪后开始加速。现在所戴眼镜的“始祖”,应是开始于2022年的西班牙。2022年,有了散光镜片,此后,又有了接触镜片,材质也由玻璃进化到树脂。后来,又有了人工晶体技术,可以某种程度上告别眼镜了。
随着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越加深度,则越能让技术服务于自身。以前一些“”的用具,如:眼镜,某一天应会是内嵌式的终身携带。也许,某一天,再看星星时,我们只需开启身体上的某个开关了。尽管,科技让生活越发有活力,不过,更要重视眼睛的爱护,毕竟,有时科技也不是万能的。
他说他还爱她说她还在
网络类似症状的2个答案:蔡晏根医师 所在地:江西省 南昌市 向其咨询 病情分析:
这个情况主要和外伤有关外伤后眼部充血,一部分红细胞进入房水内,析出的胆固醇形成结晶造成闪辉性玻璃体液化引起房水闪光
意见建议:
建议到医院眼科及时复查确诊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眼睛出现痒痛考虑为淤血消退吸收时的症状,一般进行热敷及可缓解
王海东医师 所在地:河南省 郑州市 向其咨询
病情分析:
眼睛被重物撞击充血,充血好后过了几天就感觉有一道黄光呈弧线从眼睛下方滑过,持续了12天,然后眼睛开始痒,伴随着有点疼痛感,根据你的症状考虑为有视网膜受损
意见建议:
视网膜受损后,视细胞营养遭受障碍,如不及时治疗,使整个神经上皮层发生萎缩和变性,造成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
建议去正规医院做个详细检查,有针对性的治疗
可以口服
益脉康片 一次2片,一日3次益脉康片可以活血化瘀,改善眼底视网膜的血液循环
止血祛瘀明目片 一次5片,一日3次;常用于治疗化瘀止血,滋阴清肝,明目用于阴虚肝旺,热伤络脉所致的眼底出血
祝你早日恢复健康!
和那种老公一起生活,日子长了会有生命危险吧~
心忆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①消防专业:可报二级消防工程师;②建筑类专业:考二级建造师不用等两年,可直接报、安全员、造价员必备;③会计专业:可报考初级会计。④电子商务专业:受众面广。可以说电大中专专业都很好,只要自己能用上如果别人认为的好专业,在你使用的时候结果不对口,就是废纸了所以选择专业一定要有长远眼光,自己未来准备干什么,就选择相对应的专业。一般是一年,各科学习都顺利考试通过的话提问有文凭要求吗回答一看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需要什么专业没有文凭要求的更多7条
弄死我自己好吗
中国人发明眼镜有七大渊源 新华网兰州5月6日电(记者孙勇)“凿壁偷光”“十年寒窗”等流传于汉语中的词汇,是中国古代文人们刻苦读书情形的反映。但是,相信很多现代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如果他们读书时用眼过度,出现视力问题怎么办?甘肃收藏协会理事赵孟江研究发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了天然水晶石眼镜。赵孟江在对中国古代文献、出土文物和自己收藏的近千件藏品进行研究后认为,古代中国人发明水晶石眼镜至少有七大渊源: 一、中国古代对水晶石有悠久的开发利用历史。赵孟江研究发现,在距今五六前的时代,中国人就能加工出精美的珠、坠、玦、环等天然水晶石器物。到夏、商、周时期已经积累了加工、磨制水晶器物的丰富经验。 二、古人对水晶光学原理的发现与运用。赵孟江认为,古人在将水晶切割成片,并磨制、抛光时,自然会发现扁平的水晶片(环、玦类)有放大作用,于是凸透镜片就在劳动实践中被制造出来。 三、古代观测日食及天象时遮阳护目的需要。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时,人们就用“璇玑玉衡”观察各种天体及其演变。“璇玑”是一种有色透镜,装在“玉衡”这个长管上,在早晨“迎日推策”及夜晚观星时,有色透镜用以遮挡妨碍观测的刺眼日光或明亮月光。 四、眼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眼病的记载。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于隋大业元年主持编写的《诸病源候论》中已经对近视(目不能远视)、散光(目茫茫)、复视(目视一物为两)、斜视(目偏视)、弱视(目暗不明)等属于眼屈光方面的疾病进行了论述。 五、冶金技术及手工业的发展。考古出土证明,我国在大约2022年前,进入青铜时代;3000多年前可炼金;2022年前能冶炼钢材,这些能为磨制眼镜提供越来越先进的工具。同时,我国发达的手工业与丝织业,为眼镜的框架工艺与包装材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六、文字的产生,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矫正屈光眼镜,主要是用来观看细小物体和文字等。我国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产生于商代,当时的甲骨文雕刻相当微小,看起来很吃力,这就有了对放大透镜的需求。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文化的传入,士人录写大量的经传师说,蝇头小字难以辨认,也很自然地需要一种助目工具。 七、光学的产生与发展。公元前5世纪《墨子》中已经提出了光为直线照,并有反特性的理论。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论述了几何光学、凹镜、凸镜成像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光学理论的基础。 赵孟江研究认为,中国最早的眼镜实际上只是一个简单的水晶石透镜片,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不断成熟完善。但是,天然水晶石本身价格昂贵,所以中国古代眼镜只能是富人的奢侈品,直到晚清时期中国开始生产光学玻璃,眼镜才逐渐在我国普及发展起来。(完)(来源:新华网) ------------------------------------------------------------ 世界上第一付眼镜是由谁发明、制造出来的。关於眼镜的发明,有多种说法。人类可能早在前就发现了,使用透明水晶或宝石磨制成的「透镜」具有放大影像的功能;但是真正将透镜嵌入镜架做成「眼镜」呢,据说是在13世纪末叶时,同时出现在中国与欧洲。有人说是中国一位不知名的工艺匠所发明的;有人说是中世纪义大利多斯加尼的一个位尚-.史毕那 Alessand di Spina;也有人说是十三世纪英国学者-罗杰.贝肯 Roger Bacon所发明的。在西元2022年,马可波罗就曾经描述中国老人家戴著眼镜看小字的景象。据说,中国古代的眼镜呈大椭圆形,镜片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而且当时的眼镜造价不斐,也因此被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徵。据说,就有一位乡绅用一匹代价换一付眼镜的记录。而在欧洲,眼镜是十三世纪末,在义大利发明的,当时的威尼斯与纽伦堡就以制造高透明镜片闻名欧洲,不过,当时的眼镜只能说是放大镜,阅读时才拿在手上。
优质造价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