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7
浏览数
14436
血驊
和心理咨询师谈恋爱这件事,从来都是两极化的看法。对于认同心理学的人来说,和心理咨询师谈恋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儿。但在不认同心理学的人眼里,心理咨询师是高危职业,学心理的不都是变态吗?
天天接收那么多负面情绪,不是作死是什么?和心理咨询师谈恋爱,是凶是吉?我的回答是:都是。如果你和“半瓶子醋”式的心理咨询师谈恋爱,很有可能遭遇这样的风险:发现自己像小白鼠,每天都要遭遇对方“抽筋扒皮”式地分析。
一个朋友则这么跟我说:“你们学心理的,是不是都是心机婊?”“为什么?”他说:“我的前任就是心理咨询师,和她在一起不到1年,我就被父母彻底拉黑。这要归功于她给我洗脑,每次我们深谈,都要以我痛哭失声为终结,之前我还觉得和父母关系挺好的。
经她分析,原来我是在自欺,然后我就和父母撕逼,我爸气得心脏病发作,我都不为动。”直到有一天无意中听到她和朋友炫耀是如何给我洗脑的,我才真正醒悟过来!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和心理咨询师谈恋爱,没好下场?错了。为什么?
第一,任何情感的悲剧,都源于这三个字:占便宜。“你想要更好的,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幸福,不扒层皮去努力争取,是不会真正拥有的。”“找个懂你的男人嫁了,找个真正爱你的人……”这些说法,都是有毒的。有毒就在于,它只有单方面的权利,但却回避了责任。换句话说:“巨婴思维”是人性弱点,但如果把它当真理,就会出事儿。
第二,学心理,就像是学佛一样,有高配版和低配版之分。什么是低配版的学佛:就算黑道去杀人前也会给佛上香——把佛当成精神安慰。而高配版的学佛,是要进入内心修炼的,要追求大彻大悟的境界。
学心理也是一样,低配版的玩心理,“一瓶不满,半瓶子咣当”,学了皮毛,就用来攻击他人,控制感情,麻醉自己。高配版的“修心理”,就是四个字:“反求诸己”,不是在保护层的世界里回避情结和伤痛,而是成为直面内心深渊的勇士。
走不出从前的篱笆总牵挂昨日的黄花
如何能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有的人侃侃而谈,在大庭广众之下挥洒自如,亲和力强,具有感染力,而有的人谨小慎微、缩手缩脚,表达不顺畅,有的自觉尴尬难看、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敢面对人群,形成社交恐怖。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希望通过咨询辅导能改变现在的窘况。现就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案例一:来访者是一小学二年级男孩的母亲,述说自己的孩子怕生人,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不太合群,即影响了人际关系,又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咨询师在问询中得知,这位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希望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致有时批评孩子不勇敢,在上幼儿园中班时,老师组织小朋友上台讲故事,这孩子不敢上,母亲就跟他说,如果你不讲,今天妈妈下午就不来接你,妈妈就不要你了,当时把孩子下的脸色通红,几乎要哭了。案例二:女,已婚,39,岁,反映自己表达能力差,平时话语很少,也很羡慕爱说爱笑的同事,尤其在人多的场合,几乎别人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想说话根本就插不上嘴,很尴尬,有时想迅速逃离这种场面。很多有社交障碍的人很想摆脱这种局面,变得有亲和力,,能与周围的人自如的交流,可不知该怎样做。咨询师了解到,来访者儿童时期,话语也不多,可有表达的欲望,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正要上前说话,其父亲对客人说,这孩子就是不知跟人说话,太肉了,把本来以准备好的话给压了回去,当时觉得面红耳赤、非常难堪。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任何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愿望,有的人能很好的表达,有的人不能完全的表达,而有的人根本就无法表达。造成表达不好的原因就是在儿童这一学习表达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鼓励,甚至还有永远抹不去的相关负性情绪记忆。解决这类问题,如果是儿童,家长一定要发现孩子的优点,放大优点,尽量减少孩子的自卑情结,为了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家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一是不懂装懂,就是孩子在刚刚学说话时,叙说的问题肯定不清楚,这时家长要示意,孩子说的非常好,并鼓励他说下去,给与欣赏。二是懂装不懂,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口述能力越来越强,表达事物也越来越清晰,这时家长可以采取一种叫懂装不懂的方法,鼓励孩子重新叙述,以锻炼她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对于成年人,家人要给与 积极关注,鼓励他先在家人面前表达,逐步扩展范围。同时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心理对别人说,尤其是当初给你打击大的人说,我是最好的,我可以很出色等等。如果效果不明显和自感症状较重,应向专业咨询机构求助。心理咨询师 霍体清
怒放长街
你认为善解人意是自己的最大优点,大家也都这么评价你,可是有一天,因为你没有满足好朋友的要求,而被指责,他故意说,“你只会为自己着想”。 你会不会想马上证明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如果你的行为,被他的这一句话影响了,那么,你很有可能,在情感上被他操控了。 回想生活中遇到的事,这样的情况,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如果很容易动摇自己的立场,长此以往,会慢慢形成惯性,深陷“满足别人、委屈自己”的泥潭。美国资深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女士,把这种人际关系定义为“情感勒索”,也就是,你被他人操控。这可不是单纯的缺乏沟通,而是双方心理能量上的较量。在这种病态的人际关系中,无论你付出多少,总是被对方要求给予更多,形成了一个死循环。你会不会认为,强势的人才会在情感上操控别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勒索者还有可能以弱者的形象出现。比如,老同学混的不如你,三番两次求你帮忙,你都帮了,但这次涉及到公司制度,没办法走后门,他却很委屈的说,“除了你,没人能帮我了,你总不能看着我丢掉工作吧,那我这一家子的生活怎么办?”你是不是又心软了? 在情感勒索的案例中,都包含了情感勒索的六个阶段,依次是: 对方提出要求 你发出抵抗 对方开始施压 对方步步威胁 你最终屈服 进入下一个循环。 有时候你隐隐感觉到自己被操控,而更多时候,你只是心理不舒服、不情不愿,甚至有点自我怀疑,但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长时间被情感勒索,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改善这样的情况? 我们可以从识别情感操控开始。 在前面的两个小例子中,我们知道了情感勒索者可能是强势的,也可能是看上去弱势的一方。但是,他们的行为模式是有迹可循的,《情感勒索》的作者苏珊·福沃德这样总结,“控制你的行为,不理会你的抗议,深信性格和动机优于你,对于你们之间的真正的问题采取逃避态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情感勒索者的不同类型,学会识别操控者。 1. 施暴者:有的“积极施暴者”通过语言暴力进行威胁,还有的“消极施暴者”通过沉默给对方造成压力,也就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冷暴力”。 2. 自虐者:“施暴者”伤害别人,而“自虐者”伤害自己,最严重的情况是“以死相逼”。3. 悲情者:与直接进行语言威胁的“施暴者”相比,“悲情者”更像演技派,用苦大仇深的样子让人感到良心不安,再实施操控。4. 引诱者:这是四种类型中,最不易被察觉的,因为“引诱者”常常披着伪善的外衣。他们就像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你完成一个关卡,就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如果不符合他们心意,游戏暂停,直到你屈服了,游戏才能继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情感勒索者的惯用伎俩,进一步识别操控行为,在第一时间看出对方的“套路”,才有可能摆脱操控,重拾自信。1. 二分法情感勒索者善于把自己塑造成正义、合理的一方,而所有问题都出在我们身上,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不少长辈喜欢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来控制晚辈,不听话的是“坏孩子”,听话的是“好孩子”,但转念一想,晚辈是怎么被归类为“坏孩子”的呢?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长辈的意愿去做。二分法走向极端,演变成了病态化。 也就是说,操控者暗示或明示你,你现在没有判断能力,你有性格缺陷,你需要我的帮助,所以要听我的。 一步步让你产生自我怀疑,落入到他的掌控中。2. 联盟当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劝说你时,情感勒索者便会拉帮结派。一个阵营里的人轮番上阵,让你招架不住。 例如,家庭伦理剧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丈夫出轨,妻子得知后提出离婚,而丈夫不同意,但也劝不住妻子,于是去找双方父母,先是痛哭流涕承认错误,然后利用双方父母劝说妻子。在这里,妻子一对五,不仅要承受丈夫出轨的痛苦,还要顶住“不准离婚正义联盟”的压力,苦不堪言。3. 比较负面比较最容易挫败一个人的自信心。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的噩梦,长大后“其他部门的业绩”又成了新问题。 一开始我们的颇有自信,也知道自己承受的底线,但在一次次的负面比较中,我们开始嫉妒、自我怀疑,不再确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于是,被情感勒索者继续操控。以上三种手法的共同点在于,循环往复降低我们的自我认知,对自己不再自信,变成了他们的傀儡。通过分析情感勒索者的类型和手段,我们懂得如何识别操控者的面孔,这是摆脱被操控的关键第一步。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让你愧疚,让你愤怒,让你自我怀疑......有些人掩饰的很好,看上去是在纠正你的错误,帮助你成长,为了你好。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形成这样的习惯和性格呢?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被操控者的成因,才能开启重建自信之旅。 稍加观察你会发现,情感勒索者不喜欢“输”,能在心理力量的角逐中“赢”,是他们的终极目的。情况严重的话,会无所不用其极,不达目的不罢休。 让我们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1. 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最显而易见的成因,通常一个自私的人,会把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心理上和行动上都要求别人为他服务。 而这种性格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原因可以细分到下面将要谈到的第二种成因。2. 缺乏挫折教育有些情感勒索者,从小没有尝到过“得不到”的滋味,长大后形成了“这都是我应得的”想法。原因在于,缺乏挫折教育。 例如,一个收入平平的女孩子,朋友圈却展现了中产家庭的生活状态。小时候向父母要钱,结婚后向丈夫要钱,满足自己买买买的欲望,不给就要离婚。这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女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她,始终用物质来弥补,成家后,惯性使然,她依然要过顶配的生活,满足物质欲望和虚荣心。 父母让孩子得到想要的一切,并不是好事,缺乏“逆商”教育,让他们丧失了应对失望和挫折的能力,塑造出了情感勒索者。3. 好为人师常说“我是为你好”的人,往往是自大而且喜欢掌控的人。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善于引经据典,什么专家说,什么著作说,总之,用尽一切办法把这件事美化成“真理”的样子,让你无法反驳。 嘴上说着“我是为你好”,其实是以满足自己为目的。4. 害怕被拒绝每个人都喜欢被接纳的感觉。建议被采纳、要求被同意,这样的体验会让人自信。 “得不到”是无法接受的,被拒绝是他们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会与他们心底最深的恐惧感联系起来。 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家庭没有给与足够的关心爱护,或者曾经的经历留下的心理阴影。 不难想象,永远想要得到更多的人,会想方设法让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操控者的行为模式。5. 无法接受失去有得有失是人之常态,但是在情感勒索者眼里,“失去”也无法接受的。有人是因为好胜,另一些人是因为童年创伤。在心理学里,有一种说法,一个人现在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创伤。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案例分析,看看这个“粘人的太太”是经历了什么。 艾伦除了上班,多离开半步,妻子朱莉就会崩溃。她的情绪爆发过程,每次都是这样:从无助难过、小声啜泣,到歇斯底里。每次都需要艾伦认真安抚才作罢。一方面,艾伦很开心,自己被需要,另一方面,他很苦恼,出差越来越频繁,妻子的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 于是他们去看了心理医生,原来在她初中毕业典礼前几天,她最爱的父亲突然去世,包括母亲在内的全家都崩溃了,朱莉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善后,从来没有公开掉过一滴眼泪。从此之后,她觉得任何一个深爱的人,都有可能毫无征兆的离开,长期在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度过。 所以,她变得非常粘人,无法接受丈夫不在自己眼前。再也不想被拒绝、被遗弃、被忽略。 有很多人对情感勒索无力招架: “我这样做是不是太自私了?”“我该妥协多少才不会后悔?”“我太害怕失去了,要不再忍忍吧” 于是自己一步步退让,甚至失去底线。 一旦发生情感勒索,亲密关系中原本的“爱的互动”,变成了“控制与被控制”。 看上去只是每次退了一小步,然而就像这句谚语所说,“不论是白蚁还是飓风,都可能毁掉一座房子”。而在情感勒索中,毁掉的不仅仅是一段人际关系,对被操控者来说,最严重的是打击了自信。从自我怀疑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度不断降低,影响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模式。因此,我们分析了情感勒索者的类型、套路、成因,从识别他们的行为开始,重新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信心。 一旦认清了自己正在遭受情感勒索,就能从“被牵着鼻子走”的控制中,脱离开来,理性的看待这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从第三方的客观角度分析操控者的行为模式,知己知彼,慢慢改善自己的处境,重新变成那个自信乐观自己。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东方IC
海浪和山丘
这是严重违反伦理的。
除此之外,我想到两个案例。
案例一:我在读书的时候台湾发生的一个事件。一个年轻的咨商师(女)在咨询的时候遇上了一个帅气的男孩子,女咨商师爱上了这个男生。同时给这个男生租房子和给他钱。最后的最后,这个女咨商师被这个男生杀害了。
案例二:韩国一个咨询师在咨询的接触中爱上了他的来访者。于是他离开了咨询这个行业,和自己的来访者结婚了。
在这里我要讲两个点,首先,在咨询中的确会遇到你心目中合适的或者怦然心动的那一个人。这是肯定会发生的。我个人觉得这还是挺美好的事情。可以作为咨询师帮助和陪伴自己很欣赏的人走一段也是挺好的。但是也仅限于此。
其次,很多有人格问题的人是非常有人格魅力和与众不同的。他们有的非常吸引人,甚至还特别容易操控人。例如我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都展现出非常优秀的特质和能力,很聪明。
如果没有办法把持好自己作为咨询师的角色,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他她们的身边,失去自己的中立和判断,对于你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负面影响的事情。也让人很担心。请大家务必坐住。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