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8
浏览数
2562
不如笑着自由
就发个表情你哪来这么多戏?当表情包看看行了,较真有意思吗?觉得这个表情可爱发一下不行吗?绝大部分人,发表情的时候没工夫加这个戏加那个戏的,差不多顺眼发过去行了,难道你发表情还先研究一下表情包背后的层层深意吗?
葬我已风
我学过几个华夏思源的课程,感受都挺好的。还有老师带着学习,特别治疗懒癌。讲课的老师都是大师,课程内容也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能看到当中的用心之处。像认知行为治疗、叙事疗法,是我学过的。老师都是专家级的,授课很有章法,收获很多。现在网络信息很全面。你可以搜一下公众号、网站什么的,去看看。他家常用公益课,也可以报名感受一下。听别人说千遍万遍,不如自己新眼所见啊。
痴人说梦浪人毁梦
讨好体指的是一种人畜无害的语气词,我一般在网络上很少使用。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网上的自己变得软萌了,像Anne一样,文字交流时,会不自觉地使用“~”,“哒”“呀”“滴”“啦”“呢”等语气词,以及可爱的表情包,给人营造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一些人称这叫作“文字讨好症”。
“讨好体”正在成为一种通用语言, Anne的一个朋友在工作时,文字中最经常出现的就是“! ”和各种展示激动情绪的表情包。但现实中的她却十分严肃,不爱笑。这便是当代人的两幅面孔。下班后,Anne 看到微信信息就烦,不想再说一句话。还有人即便在凌晨2点睡,也会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在心理上,和这个世界断联。
崔庆龙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传播心理学知识的博主,他对时代情绪有着细微而准确的体察,能把心理学知识写得深邃又易懂、浪漫而准确,他对“麻了”“累”等当前流行的社会情绪的解读,曾获得了许多人的共鸣,被称为“人类问答师”。他理解沟通的要义是“准确”,在文字沟通时,他从不使用“讨好体”,但他理解“讨好体文字”是某种社会语境的体现。
确实发现蛮多人在网上交流,给人感觉很萌、很柔软、很亲近,但我在想现实中,大家都是这么脾气好,这么好打交道吗?我觉得首先要看这两个人交流是在什么样的角色状态下,假设像甲方和乙方这种合作关系,有一方需要求对方办事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它潜在、短暂地存在着一种权力的差异,一方需要更主动地维护关系,可能需要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友好的姿态。但如果是日常生活中,很随意的交流也是这样的话,可能是因为文字本身能承载的情感信息是非常有限的,看不见表情,咱们就只能靠这些语气,增加情绪的比重,这是为什么异地恋特别容易失败的原因,因为你在分隔两地时,更多的交流媒介其实就是文字。这时,如果说两个人情绪状态都好的话,你随便发一句文字,对方不会过度解读,但如果说你们这个时候稍微有一点情绪,有一点不安全感,一句话发过来,可能会被感受成更加不友好、更加冷漠的一个色彩。人们使用讨好性文字,其实是担心自己给对方传递一种冷漠的态度,再往深里说,也许社会上人们普遍觉得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冷漠的,有距离的,所以,需要刻意的给它添加一点浓度。
这个动作特别像是其实平时情感没什么交集的两个人,在大街上见面了,又需要表现得很客套,就会很夸张地说:“见到你好开心”。某种意义上,大家对关系的感受已经被这样的语言方式给反向塑造了,一个正常的对话在这种对比下反而显得比较冰冷、突兀,与其说我们想要传递善意,不如说我们是想要努力消除冷漠和敌意。
鱼吻雾鲸
是十年前的吗?但为什么我看老师讲的梗都是最近的呢?
其他老师我不太了解,但林祺堂老师讲的焦点倒挺合我胃口的。我是从小课开始结识这位老师的,这个老师太好玩了,风趣幽默,讲课很有意思,也很有思想深度。而且老师的表情太丰富了,分分钟截图就是表情包。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