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8935
片刻辰光
育儿的书在图书馆里列了几大柜,这本也许不是最瞩目的,但却是我读来非常感动的。出于读小说的惯常,首先来看这本书的述写方法和特点,作者是两位心理咨询师爸爸,故而采用了一种类似古诗歌里互文的修辞手法,你讲一段我接着讲一段,围绕主题相互参照相互补充,很亲切的以叙述小故事、小场景、小矛盾来行文,着重描写故事场景中的大人和小孩的情绪情感状态,交代爸爸处理这些矛盾的技巧和缘由,并以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娓娓道来背后的情感支撑点,通过描述感官的影响,深化对于内心情感的传达。 内容方面,很明晰的分为三部分,有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部分是新手爸爸的准备阶段,尤其是情感和心态上的准备,彼此宣告这个世界上有了一个无法割舍、相互拥抱、彼此呼唤的生命。第二部分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教习,通过暗示语法,来传达爱。第三部分进阶到大的方向和原则上,也是本书标题的指向:陪伴一颗心长大,让孩子成为他独特的自己,并进一步深化主题,爱代表着家,爱与善良是会薪火相传、永不止息。 文中通过场景式的展示,以一位爸爸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的视角,通过解析大人小孩的情绪状态,以疏导的方式或一些技巧缓解紧张态势或者营造轻松氛围,再进一步探讨这样做的深层意义和并总结方式方法。通过这样的类似举例子的方法,其实在告诉我们有这样一套方法论,需要大人在陪伴小孩的过程中不断去思考实践,思考大人如何平衡情绪心态并保有源源不断的耐心,思考如何更好的与孩子沟通,如何更好的度过这样的彼此拥有、彼此呼唤的时光。下来就梳理一下我们能从文中感受到的陪伴、沟通、思考以及深深的爱。 与孩子建立心的联结,我们就真的同在了。身为作者的爸爸,从开篇就开始叙述这样一种心的联结,这是沟通的基础,其实也就是在告诉大人如何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作者描述了仨个场景告诉我们怎么建立这样的联结。情景互动,彼此诉说。尤其是在沮丧、失望、等情绪低潮的时候,进行情景的互动,比如一起排遣情绪的叹息或者呐喊,向孩子诉说大人的日常工作和内容,这样的互动会建立一种情绪的共鸣;当联结薄弱或断掉的时候,不放弃给爱。这是作为爸爸总有被孩子拒绝和不接纳的时候,需要秉承耐心,去不断尝试重新建立联结,不断给予孩子爱的碰触,即使已经无计可施;带着祝福的视野,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个好孩子,接上孩子的力量。相信孩子天性中突出的部分,也正是纯真饱满度高的部分,也是性格中最特别的部分,需要指引和疏导这样的天性需要面对的困境,因为从长久看,需要让孩子能看见自己的价值、能够接纳自己、相信自己,即便是有缺点或缺陷,依然可以有力的安稳的迎接生活中的挑战;拥抱孩子、也拥抱我们自己。当抱着孩子的时候,也是抱着小时候的自己。这种内在的扩充感极具治愈的涵义。我们在爱着孩子的时候,何尝不是在爱着心里的那个小时候的自己,何尝不是充盈了自己的生命的体验。这样的联结,不仅是主动伸出的与孩子的联结,也是内在的与自己灵魂深处的记忆和经历的体验的联结。 暗示的技巧。这是培养孩子习惯的技法,也是一个不断思考创新的过程,以一种尝试与孩子潜意识沟通的思路,可以通过孩子视角和口吻的暗示词的设计、营造场景构筑特定事物让孩子学会为希望发生的事情找到途径、隐喻故事,在有趣的过程中找到温柔的爱,而不是冷冰冰的教导教训。 成为他自己,让孩子看见属于他自己的光。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让他对自己的生命有空间能思考,真实接触自己的感情,并拥有选择与控制。爱的联结不断,家的温暖常在。
没回头
主题:刘佳天赋优势线下交流分享 时间:2017-10-06,14:00-18:00 地点:Ncafe花园餐厅二楼(车公庙地铁F出口旁) 参与者:9人 彭思民(搜集,积极,思维,取悦,沟通) 薛向阳(成就,学习,前瞻,取悦,专注) 张雨婷(体谅,思维,搜集,排难,前瞻) 杨 妙(完美,积极,理念,学习,取悦) 景 娇(思维,搜集,适应,理念,沟通) 邹文娟(适应,搜集,体谅,沟通,思维) 郝 娜(学习,搜集,思维,排难,体谅) 陈宇飞(学习,个别,责任,思维,伯乐) 李春阳(专注,成就,学习,搜集,分析)分享交流金句: 1. 人才T字型能力结构是先追求零缺陷,再打造多能力,最后才是专长(基于天赋的优势)。建议先做到60分以上的努力来提高能力,再去寻找80分以上的天赋; 2. 方向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3. 多试错,因为哪怕是错误都有价值,错了大不了跳回来; 4. 愿意改变是勇敢的开始; 5. 内心怦然心动了,就去行动吧; 6. 回馈就像是数钱的感觉; 7. 生涯三阶段:生存期,发展期,自我实现期。不能越过能力提升(发展期)直接跃到自我实现期; 8. 对喜欢的兴趣需要足够的投入,才能形成优势; 9. 璞玉需要先忍受被剥皮的痛苦,才可能变成美玉; 10. 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坚持做下去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可以提高能力; 11. 就算是喜欢的领域也有一部分不喜欢的工作内容; 12. 能力是王道,安全感是可以用能力来弥补的; 13. 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远远谈不到拼天赋的时候; 14. 很多人是能力没足够提高,就去追天赋兴趣,其实可能是为了逃; 15. 心理咨询师做多了心理咨询也是需要自我自我疗愈; 16. 有时候痛苦是自己玩自己,自己给自己挖坑,一定要提醒自己走出来; 17. 遇到咨询师杀手,记得先调整自己; 18. 以前充满焦虑,学完天赋优势后第一反应还是焦虑,但有意识运用天赋优势可以减弱焦虑,甚至让焦虑变短; 19. 天赋中的个别和伯乐可以成为一名很好的导师,让演讲者觉得你很懂她,从而成为很好的演讲点评者; 20. 工作时很压抑,像条虫;业余时玩得很嗨,像条龙; 21. 党支部书记是一个很虚的行政工作,但可以做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22. 当能力足够高的时候,可以华丽转身; 23. 婚姻前被优点吸引走在一起;婚姻后因忍受不了缺点而过不下去; 24. 接受别人与自己的差异化; 25. 太痛苦了就开始改变; 26. 表达能力不强,应变能力不强,就要强化自己的写作能力; 27. 写作通常是写自己感兴趣的事和自己的故事,先写熟悉的和知道的事把电脑回路打通; 28. 当你感到无聊时,需要有意做一些新鲜事情; 29. 别在温柔乡呆得太久,不然就不再会游泳甚至走不动; 30. 学习的721法则: 10%自我学习知识;20%来自身边同学的反馈交流;70%实战练习; 31. 无论什么工作都是为自己工作,以合作的心态打工; 32. 在你这儿是个案, 在我这儿是普遍; 33. 灵感是做出来的; 34. 正向反馈是坚持的动力; 35. 找行业大咖导师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36. 换一个视角来看这一堆人有那些好玩的方面,降低期待,大不了就当作休息; 37. 咨询师是一面干净的镜子,让来访者看到自己,这就是最大的体谅; 38. 当我们做选择时,背后都是站的“我是谁”的角色; 39. 我没有小孩,如果积极体验,积极心理暗示,但一定可以做到有小孩的事; 40. 《少有人走过的路》:人生本来就苦难重重,我们要接纳这个事实; 41. 父母说:子女无论什么选择在我这儿其实没什么,都是ok的,重要的是你开心,哪怕你在遥远的他方,但只要你告诉我你开心,我就开心; 42. 90后不在乎编制,80后在乎编制; 43. 这份工作做多了,对心灵没有滋养; 44. 感性思维:迎风落泪,秋叶飘落也会落泪; 45. 喜欢孩子,和跟孩子上课与孩子家长沟通完全是两回事; 46. 孩子的心完全是open的,即使完全不知道,他们都会说we can try; 47. 我们是一家静待花开的机构; 48. 小孩需要从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价值观,比如每次只能购买一个玩具,同时清理另一个玩具;比如每次只能买一件物品,因为资源有限; 49. 不做领导的丫鬟和高级保姆; 50. 每次会议都把自己当作总点评的角色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结尾: 1. 来自景娇的分享后分享:记得刘佳老师课堂上说过,来课堂和自己学习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这里大家可以彼此赋能,今天下午的分享也有这种感觉:彼此赋能! 尤其是薛向阳老师的惊喜到来,把我们的分享会又拉高了纬度! 2. 新新乐群公社社长大人田梅姐公布重磅好消息:已定于10月20号晚19:30-21:30在深圳举办深广两地优势工作坊校友聚会,刘佳老师会到场喔! 欢迎大家踊跃到场!
有什么用
我一直都是同学和老师眼中的乖乖女,从小到大听话懂事,这好像是贴在我身上撕不掉的标签。 高考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填报志愿,我深知自己成绩不佳,本科无望,也未对能考什么心仪的院校报太大希望。而父母则希望我报考厂办工学院,他们苦口婆心地讲了一箩筐上工学院的好处,比如离家近、工作无忧,当时心中有一万个不愿意的想法,最终还是选择服从。 结果身边成绩比我低的同学通过父母走关系顺利考上工学院,而我则在家静等通知,那年我落榜了。 19岁,第一次离开家去补习学校复读。还记得是堂哥陪同我带着学费去报名,就这样开启了我的复读生活。 第二次高考,成绩依然比想象中差一点,拿到成绩单后,我迈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言不发。父母敲开房门,母亲催促着,到底考了多少分,我们花了那么多钱供你上学,我们总得知道这钱到底花得到底值不值?父亲叫来怀孕五个月的姐姐,你看你姐放心不下你,都赶过来了,不管是多少分,你倒是说啊!别让我们着急了! 他们更关注的是钱,是分数,而不是他们的孩子心情如何,会不会想不开。至少在当时,我就是这么认为的。那段时间对父母有诸多不理解:为什么别人比我更重要,让别人和我去报名?为什么不像别人的父母一样也去找关系?为什么父母只关心成绩,而不是我本人? 这种不良情绪长时间伴随着我,偶尔还会和父母争吵,和父母的关系并不像其他家庭那样亲密。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锤炼之后,我对他们的不解才一点点慢慢消除,选择原谅,继续前行。 说了这么多个人经历,和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有点关系。如果早一点看到这本书,我是不是就能少走些弯路,早点解开心结,走出阴霾呢?《掌控情绪,遇见更好的自己》作者草履虫,原名朱春华,他的本职工作是中学老师。他并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却有着一颗救人于混沌之心,用手中的笔为读者解忧。作者的公众号上时常有读者来信咨询各种心理问题,他用回信的方式帮助读者排解心中的郁闷,被称为现实版的“浪矢老人”。 如果你看过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铺》,对“浪矢老人”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一家杂货店的店主,这家店不仅卖东西,还提供一项服务,当有人将自己的烦恼写在纸上塞进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牛奶箱收到回信,“浪矢老人”就是那个回信的人。 这是一本帮你直面自己、接受自己、认识情绪、缓解压力,学着与世界温柔相拥的书。书中的26封真实来信,涉及到成长、原生家庭、负面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的每一封回信,都像是与一位亲近的朋友或心灵导师的对话,只有似曾相识的故事,没有单一乏味的说教;只有汩汩而出的多项选择,没有肯定的答复;只有涓涓细流的心理学知识缓慢渗透,没有枯燥难懂的学术概念植入。 书中的回信大多以对读者的肯定为开头,与读者产生共情,用故事展开,穿插类似的情景重现,对读者处境的分析缓慢渗透其中,最后以开放式选择做结尾,看似没有确定回复,其实答案早已蕴含在回信的细枝末节中。 一位焦虑的母亲给作者写信,说小时候常常因成绩差被父母打骂,被嘲讽“笨”,如今自己成为母亲,对孩子动辄打骂,她发现自己也变成那个自己曾经讨厌的人。 作者分析了读者面临问题的根源后,提出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如何看待自己父母对她的打骂与嘲讽。只有做到与自己的父母和解,才能原谅那时的自己。父母当年的做法错得很彻底,没有任何理由,但是与你毫无关系。然后,原谅父母的错误。 第二,学会爱自己。幼年的那些经历都不是你的错,要学着原谅自己,与真实的自我达成和解。不管你成绩好坏、长相美丑,你都值得被爱,都值得被好好对待。 “你如何对待内心里的那个自我,便会如何对待你现在的孩子。不抛弃你对自我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完美期望,不与自我达成和解,你也将无法接受你那有缺点的孩子。爱他人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爱自己。” 当你放心内心对父母的不满,和父母和解,和自己和解,原谅他们曾经的错误,你的面前会展开一条光明大道,你只需一直向前走。 一名准大四学生给作者写信,说她正面临着工作还是考研的困扰。作者讲述了美剧《兄弟连》中的故事,为拿下小镇佛伊,戴克中尉带领E连打响攻坚战。但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E连被德军猛烈的炮火压制,此时中尉正面临前进还是后退的两难境地。尽管周围士官不停给建议,但他没有做任何决定,眼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个被射杀。 导致战友接连死去的原因,不是战斗本身,而是中尉的那句“我不知道”。时间在当时是极其重要的,战机转瞬即逝,但中尉错过了最佳的时机,不做决定远比做出错误决定的后果更严重。 在事情还未发生前,谁都无法做出完全正确的决定,对错与否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因为我们不是预言家,不能掌控事情的结果。但我们可以把握做决定的时机,早一点总比晚一点更好。 我们缺少的不是做决定的能力,而是做决定的勇气。其实做决定之前,自己已经把答案在心中预演了上千遍,只差别人的一句肯定。 任何人都无法帮你做决定,做决定的只能是你自己。在你面对矛盾重重的困境,不妨听听内心深处的声音,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走下去。 写作这项技能应用广泛,上学考试要写作文,工作述职要写报告,年底要写总结,沟通要写邮件,写作除了具有应试、书面表达、沟通交流这些功能外,还具有心理疗愈功能。 当你写下心中的烦恼、不如意的时候,你可以随意发挥,尽情吐槽,安全系数高,既不会有人受到无故的恶意攻击,自己也不会因无处释放而走向极端。而高涨的情绪会随着笔下的文字的流淌一点点缓和下来。你会发现,负面情绪随之减少,烦恼苦闷似乎也没有那么想象中那么深刻,世界还是很美好的。 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字抒发情感,发泄苦闷,不失为绝佳的解压必备品。 最后,用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这句话献给所有正在经受心理困扰,依然心向阳光,勇敢前行的朋友们。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