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电影剧情介绍

溜缝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833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电影剧情介绍

5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低沉温厚

已采纳

心灵捕手这部电视剧题材是当代都市,于2017年11月开始拍摄,想知道心灵捕手电视剧的剧情介绍吗?还有一共多少集?

心灵捕手剧情简介

电视剧《心灵捕手》主要讲诉了心理咨询师温欣,温柔善良,漂亮干练,但性格倔强。14岁那年因遭到校园霸凌而患上强迫症,还在实习的心理咨询师丁正坤用奇招将温欣治愈。丁正坤成为了温欣心中的偶像,温欣从此也走向了心理师之路。毕业后,机缘巧合下进入丁正坤的私人诊所担任咨询师。

在与丁正坤共同解决各类疑难杂症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同时也发现彼此已经成为自己最为离不开的人,在感情的十字路口前他们终于冲破理性的束缚接纳了彼此,新生活也拉开了序幕。

心灵捕手一共多少集

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心灵捕手》由北京中视百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该剧于2017年11月拍摄,制作周期大约24个月。心灵捕手集数一共有50集,已备案。

179评论

禁欲社长koer

这部电影讲述了著名心理咨询师许瑞宁和一位复杂的中年女性患者任小燕之间的经典故事。

剧情详解:国内擅长催眠疗法的知名心理治疗师徐瑞宁(徐峥饰)正值事业风生水起之时,由他治疗过的病人全都痊愈出院,这也使得徐瑞宁信心倍增,直至骄傲自大。就连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对他理论的质疑,都毫不收敛的回击过去,这些都被徐瑞宁的大学老师方教授看在眼里。

在徐瑞宁一次讲课后,方教授受到其学生的请求,让徐瑞宁诊断一位特殊的病人任小妍(莫文蔚饰),但方教授嘱咐徐瑞宁,称这位病人的十分怪异,她看过的心理医师没有一名能够治疗她的病情,任小妍讲话虚实难辨而且懂得如何回击治疗师。

方教授口中所说的这名病人,让徐瑞宁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自大的认为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当任小妍来到徐瑞宁的诊疗室时,徐瑞宁发现这位病患确实如同方教授所说很有古怪。

任小妍声称自己能够看到已经死去的人,并且寻求她的帮助完成生前没有做过的事,徐瑞宁听后不以为然,但任小妍解释自己根本就没有心理疾病,她所看到的都是真实存在的。

徐瑞宁在任小妍一顿“疯语”过后,决定采用催眠疗法进行治疗。而当任小妍成功进入催眠状态后,徐瑞宁想要找出任小妍的心理阴影所在,却不曾想自己被带入了一个可怕的陷阱……

幕后花絮

1、陈正道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剧本寄给了徐峥,没想到徐峥不但答应出演,并且还欣然担任了监制。

2、徐峥透露拍水中戏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挑战。他向妻子前花样游泳运动员陶虹请教,陶虹建议徐峥戴鼻夹,但导演却以后期无法处理拒绝了徐峥的提议。

3、导演陈正道介绍,电影中的催眠世界其实都是用一砖一瓦的细节构建起来的,所以美术和道具上做得很细致。房子里的地板的纹路,墙上画的摆放,桌上的道具等细节去呼应电影中一层又一层的这个概念。

4、《催眠大师》的场景不多,主要集中在那间复古阴郁的心理诊疗室中。而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容纳了超过1000多个道具及细节的设计。

5、为体现人物关系反转,演员会有现场走位的“路线图”;为保证道具联系严密,如录音笔的位置,杯子的转向,场记和道具师会做定点和拍照;不管入镜与否,现场有三个钟表必定对应剧情发生时间。

6、导演解释说,片中的道具沙漏是对时间的暗示,方正的办公桌代表权威、保守和压抑,桌上锐利的办公用具(如尺、拆信刀)隐喻一种自残危险的状态,欧普艺术画暗喻“无法看清其真正的状态”的神秘感。

7、莫文蔚的项链坠子一开始是弹簧形状,后来变成了弹珠项链。

8、拍摄时,徐峥和莫文蔚每天下午过一遍台词,华灯初上就开工,全是夜戏,所以徐峥也调侃,他就这样与莫文蔚“度过了一夜又一夜”。

9、该影片是莫文蔚婚后的第一部主演影片。

82评论

骄傲和风

心灵捕手,相信这是一部学心理咨询的人都会看的影片!作为心理咨询师,电影中有太多值得我们体会和深挖的内容了。我们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解读一下,作为来访者的Will和咨询师的Sean,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咨询实践,有什么启发!我们先看影片中Will的特点:有才真正的高智商,智商达到到连一生都在研究数学问题的教授无法企及的高度。攻击性很强从他平时的做事,经常打架斗殴的事情上看,Will的肢体上的暴力倾向是非常明显的,加之高智商,语言的暴力也非常明显,只是更多的是用智商去碾压周围的人,包括哈佛大学的学生,心理咨询师等。有仇必报,电影开始时,Will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殴打了幼儿园时期,欺负过Will的人。同伴关系很好Will的三个小伙伴是他真正的朋友,真正接纳Will的人。正是因为有这些朋友,才使得Will有一种家庭的感受,即使自己的才华在这样的环境中格格不入。Will身上有很重的分离焦虑,而使得Will在没有其他变故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不会离开朋友们远去。无需多言,你关心我,我能感受到,这就是最亲近的人。为数不多的亲密关系,Will是不愿破坏的。大家看到Will的感受是:真厉害!有趣的灵魂!可是自己却浪费着那天赐的才华!如果我有,那该多好!Will应该去做数学大师!应该去为国效力!不应该窝在一个地方做谁都可以做的工人!你应该……可是你却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太可惜了!我得每天见到你,看你是不是变化了。当我觉察到,我们有了太多应该,太多可惜,太多对他欲罢不能,太多不得不关心他的感受时!我发现这是我们的反移情。电影中,貌似每个人都对Will欲罢不能,所有人都欣赏他的才华,所有人都将过多的关注投注于他,这样看来,Will给别人的感受:快来看看我,我很厉害,可是我就是不愿意使用我的才华,我就浪费他!可惜吧!懊恼吧!我就是拥有你想拥有而拥有不了的东西!打我呀!?对,就是这种让别人抓狂的感受,Will要让他身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后悔抓不住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恰恰是小时候的Will感受到的,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感受。这个是典型的,克莱因所谓的“嫉羡”。嫉羡的本质是,我想要破坏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占有了某种我渴求的东西!嫉羡与嫉妒不同,嫉妒是三个人的关系,女人因为一个男人爱了其他女人,不爱自己而嫉妒;而嫉羡是两个人的,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太有魅力又单身,就是不爱这个女人!这就是嫉羡。嫉羡最早说的是婴儿羡慕自己的母亲有乳房可以给自己吃奶,婴儿渴求想吃就吃!而自己又无法控制母亲的乳房!没办法控制怎么办呢?就像破坏它!现实中孩子也会撕咬母亲的乳房,就是这个原因!这种复杂的情感,就是嫉羡。对于will来说,这个渴求的东西就是爱和亲密关系。我们会发现,当他面对一段即将到来的亲密关系时,比如心理咨询关系、恋爱关系,他都会本能的去破坏这段关系!因为他早年的时候经历了太多次虐待、搬家,他想要的那种亲密和爱,都得不到,这让他懊悔不已,他无法用语言描述那种悲伤的,那种无法得到的感觉,只有用让别人感到同样感觉的方式,来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幽怨、孤独和渴望。人们都有一种将错误归结于自己身上的错误,比如看自己父母吵架的孩子,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才导致了父母的争吵。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恋受损。虽然Will会让别人有这种抓不住、管不住的感觉,他只不过像是一个受了惊吓的孩子,他需要拥抱,但是又不敢拥抱!他害怕那种关系再次结束,因此就主动断掉,可是断掉又会自责,那种自责是埋藏的很深的。原始的自恋受损,让他一直认为是自己的错,那些蹲监狱的日子,那些打架斗殴,这些关系的失败,都是自己的错!他怨恨别人,怨恨的是,你为什么不紧紧抱着我?为什么我一推你就走掉了!可他更怨恨自己。但是当Sean和Will建立了非常深的关系之后,重复的“那不是你的错”,和紧紧的拥抱!就是一种最大的拯救。我们再看咨询师Sean的特点:Sean很有包容性。但是又有自己的雷区,总之是很真实的善良。他打破了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师的理解,比如咨询师不能对来访者有肢体接触,咨询师说脏话,咨询师不把来访者带出咨询室,咨询师不跟人吵架等等。可是我们会发现,再激烈的争吵,都是有温度的,都是对来访者不离不弃的,没有潜在的攻击,没有冷漠和剥削,他尊重来访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真实,厚重,又不拿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Will。真是个称职的心理咨询师,这种咨询师不在于知识的丰富,技术的高超,恰恰在于一个真实的人的呈现,这是作为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特征。Sean脱离智力的角逐,脱离控制与反控制的怪圈,他允许Will自然呈现。他从不用成熟的道德观去评价Will或建议Will。Sean作为一面镜子,让Will在安全的环境下,发现自己的全貌,而不至于感到羞耻!Sean是无我的。他并不自恋,即使是自己未被处理的情节,也是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他不担忧自己的成就或者自恋是否得到了满足,他怀念的是他者。他选择做心理咨询师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他愿意承受住别人对自己的攻击和诋毁,但是他依旧尊重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敢于突破Sean是敢于突破咨询设置的,咨询设置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规则,看似是不能打破的。就像来访者的很多行为和心理模式,也像是一种“设置”,不能打破,比如对于will来说,就是因为自己从小被虐待,因此,Will认为不可能有真的爱自己的人,不可能有真实的亲密关系。而咨询师的突破,恰恰是告诉了Will,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事情不一定如此的。因此,Sean的行为,就告诉了Will,模式是可变的。这就为Will那强迫式重复的不安全型依恋关系,松动了一下!有了松动,就可以被证明并不正确。Will的非合理信念,也会有所松动了。也就有了治愈的可能。不用“成熟”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电影中出现的第一个咨询师和第二个咨询师,除了承受不了Will的攻击之外,还有就是他们总想通过单方面的传授和影响,迫使Will进行改变,但激起的却是Will更强的阻抗!很多时候咨询师会用他们所谓的成熟的价值观,去评判和教育来访者!这不是心理咨询,这是心理教育!他们的关系也不再是咨访关系,而是师生关系或者医患关系。科胡特发现分析师常常不经思考地使用“成熟道德”,而这对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是具有破坏性的。如果治疗师假设病人会自动地理解并接受治疗师本人的“成熟道德”,并且一旦病人的行为没有与治疗师的期待相符合,就要求病人给予解释,那么病人往往会感到完全不被理解、不被关心。这样的态度也会迫使病人永远离开治疗室,致使治疗师深信这个病人是“无法治疗的”,因为治疗师确实没有做任何事情来促使病人离开。这点就说明,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高超的技术、成熟的道德观、位高权重,对于像will这样的来访者,都不是所必需的。而起心动念的一刻,是控制、自恋、贬损,还是尊重、关爱、接纳,才是决定性的,技术和知识,只是包裹于外的杂质。Sean不是一个完美的心理咨询师,但他是一个完整真实的人,他敢于愤怒,有自己的缺陷,又拥有温度,不讨好,不自恋。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并非向外走的越远越合格,恰恰相反,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才是永恒的心法。

157评论

幻语

《催眠大师》是一部讲述关于救赎、从负罪深渊中解脱的电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国产悬疑片,对心理、催眠方面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故事主要讲述了心理治疗师徐瑞宁,在几年前因为酒驾使自己的女友和好友在车祸中丧命,徐瑞宁在因为这次事故在心中产生了罪恶感,自此活在不能原谅自己的阴影中。他的老师找到任小妍帮忙,以任小妍为病人为由对徐瑞宁实施催眠治疗,最终解开徐瑞宁的心结,从罪恶的深渊中得以解脱。

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剧情的反转,让人无法一眼看透真相,观众随着导演的镜头一步步探索、推理出真正的剧情。开头徐瑞宁在讲堂为大家授课,让观众见识到一位专业的、又有点新心高气傲的心理治疗师。他通过催眠治好了很多病人,任小妍是他当天最后一个要治疗的病人——也就是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出现了。

不论是莫文蔚表演说自己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还是导演营造出那种诡异的氛围,观众最初对任小妍是病人这件事深信不疑,大家都在跟随着徐瑞宁去试图揭开她身上的秘密。直到观众看到身处在梦境中的两人,任小妍将徐瑞宁推进水里,大家猜恍然大悟,原来病人是徐瑞宁。

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叙事技巧,能够通过他的镜头牵动观众的心绪,一起去看清谁才是那个心理急需被治愈的人,背后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片中关于催眠这一技术也做到了较为细致的展示,包括徐瑞宁和任小妍实施催眠的集中手法、人被催眠后身体产生的反应,以及催眠过程中营造出的场景画面等,对心理催眠感兴趣的可以从这部电影中找到大量的可研究信息。

导演除了展示他的拍摄技巧、叙事功力,在影片看完后,一定都会对那句台词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人能原谅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原谅自己”。所谓一辈子无法被原谅的罪恶感,是自己不愿解开那个结罢了。

44评论

习惯成瘾依赖成瘾

关于心理健康的电影有:

1、《老大靠边闪》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Analyze This,直译就是《分析之》。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位黑社会老大患了惊恐发作,做爱时不举,社会功能也有退化,对做老大不怎么感兴趣了。于是,他要手下为他找一位心理医生。

给黑社会老大做心理咨询,绝对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活儿。片中的心理医生是个搞笑的角儿,被逼一步步打破咨询设置治疗这位黑社会老大。而这位心理医生的精神分析功底也相当深厚,最终使黑社会老大的无意识意识化了。

2、《心灵捕手》

又译《骄阳似我》,原名Good Will Hunting,既暗指主人公Will Hunting是好样的,又暗示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大胡子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好的“心灵捕手”(will hunting)。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天才的自我接纳过程,同时也展示了怎样才是一名好的心理咨询师。

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核心品质,在片中心理咨询师的身上得到了良好体现。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两个人共同成长的历程。

3、《另一个女人》

女主人公看上去是一位社会成功人士,但她的内心却比较荒芜。自她住进一家心理咨询室的隔壁,听到另一个人女人和心理咨询师的谈话之后,她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内省过程。慢慢地,她找回了真实的自己;而另一个女人的咨询也结束了。

4、《心灵点滴》

这是一本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主人公是派奇•亚当斯(Pitch Adams)。他曾患抑郁症三次入院,却在精神病院中发现自己助人的能力,因此立志做一名医生,转身进了医学院学习。后来,他成为一名“小丑医生”,正如片名所暗示的一样,他为病人输入的“心灵上的点滴”。

5、《我美丽的守护天使》

这是一部讲述心理学家八卦的影片哦,主角分别是心理分析大师荣格和他的女病人萨拜娜。实际上,这部影片讲述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一个关键的概念——移情(transference),也即治疗师和病人之间关系的问题。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待移情的态度,似乎不尽相同。前者主张治疗师应该节制,像冷面的外科医生一样,只管把手术完成。而荣格似乎认为,移情当中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包括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内容,需要认真加以对待。

13评论

相关问答

    向你推荐

      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