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8
浏览数
5038
忘了不该忘的承诺
前阵子因为疫情的缘故,我有个亲戚40岁左右下岗失业了,他给我打了一通电话,电话中的语气显得非常低落,“我都40岁的年纪了,又没啥学历文化,突然这么就失业了,除了跑滴滴或者送外卖我还能做点什么?”
我很理解亲戚的心情,职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一旦没了工作,就好像天塌下来一般。
对于这个话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仅供各位朋友参考。
王东岳先生穷半生之力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写下《物演通论》这部著作,也许有朋友读过。全书只为了论证一个先生所独创的原理—递弱代偿效应。
所谓“递弱代偿”,就是说世间之物,后衍的物种的生存强度(生存的顽强程度)总是呈现递减态势,一代比一代弱,于是要想生存下去,就得不断地寻找更多的支持因素。
拿就40岁失业这个问题来理解,20多岁的时候你的体力、精力正处于巅峰状态,无论跑滴滴或者送外卖,相信都没有啥问题。
但是人过了30岁、乃至到了40岁以后,体力和精力都开始不断下滑,这就需要依靠其他的能力或者要素来弥补下滑的这些不足。这也就是一种”递弱代偿“效应。
对有些中年人来说,确实40岁的年纪依然可以送得了外卖,但干过送外卖的人都知道,这份工作非常辛苦,每一分赚来的钱都是汗水的付出!
40岁可以靠着送外卖赚钱,那么45岁呢?50岁以后呢?到那时候身体跑不动了,又指望什么来赚钱呢?
所以中年再就业,我认为需要认识到”递弱代偿“效应,用发展的眼观去看待未来的职业发展。
我有个朋友叫老李,曾经也是30多岁(40岁不到)的年纪不幸被公司裁员。
老李那时也一度心灰意冷,觉得自己的人生一片灰暗。因为他平时信佛,于是就跑跑寺庙拜菩萨。
后来在寺庙遇到一位僧人老师傅,聊起自己失意的经历,老师傅就劝导他一切往前看,重新振作起来。
老李真的受到了疗愈一般,失业几个月后,他和朋友一起合伙开了个蛋糕店。老李过去就是食品厂的,所以在蛋糕的技术方面很有经验,因为店就是自己的希望,他投入了很多的心思去创新一些新的品种。
没想到蛋糕店开出来不久,他们的顾客就源源不断,大家都喜欢吃老李卖的蛋糕,不仅种类多样,口味还很不错。
几年后,老李把蛋糕店开成了连锁,并且雇了许多员工,俨然成了一个”小企业家“。
老李的经历让我十分感慨,一方面是他能够受到老师傅的启发调整心态,另一方面我觉得他在中年创业这个阶段,职业定位非常的好。
即没有考虑去做那些更多依靠体力和时间变现的工作,而是选择了一份运用技术特长和可以不断创新的职业。
回到这个话题来说,我觉得40岁失业的朋友,不要被生活的压力给吓倒,再就业的时候需要评估下未来工作的放大效应,我把它称之为”杠杆效应“,即能更多依赖于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去实现赚钱的职业,如此你的人生才充满了生机,不容易遇到瓶颈乃至被淘汰。
40岁失业,有些人就对自己过去的工作经验心灰意冷,想放弃它们重新开始。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这样做并非不可取,但个人的”卷入投资模型“告诉我们,职业生涯是有成本的,包括你的时间成本、培训成本、资源成本等等。
所谓隔行如隔山,要转型一个完全陌生的职业是困难重重的,但凡有机会,我都建议你去探索和过往经验有关联性、可迁移的新工作机会。
比如我朋友老李,他以前是食品厂的技术工人,本就做过蛋糕,所以失业以后自己再去开一个蛋糕店就属于经验的正相关性。后来他能搞成连锁店,也和过去那么多年这个行业内的深耕积累分不开。
送外卖、跑滴滴,确实也可以赚钱,但也许和你以前的经验风马牛不相及,那就非常可惜。
所以思考新工作的方向,可以从迁移的角度去考虑。比如以前做文案工作的人可以转型去做自媒体运营,以前做线下销售的朋友也可以考虑去做带货直播。
总之,沉甸下去的那些资源需要好好珍惜,不到不得已就别轻易放弃。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者:丁路遥知事,百家号优质原创作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职业规划师,企业管理咨询顾问。码字不容易,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请帮忙点个赞,谢谢!
是不是久伴就一定不会走
张怡筠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为EQ(情商)的研究与推广,是第一位以中文写作EQ专业书籍的学者。1996年出版的第一本《EQ其实很简单》获得广大回响,并荣登年度十大畅销女作家之列。后陆续推出几本EQ畅销著作,带动了华文世界的EQ风潮,使得EQ(情商)成为人人知道的重要名词及概念。除了撰写EQ书籍外,张怡筠更多方面的推广专业心理知识,经常扮演的角色包括了演说家、企业界顾问教育训练讲师、媒体心理学家(电视、广播节目)、报纸杂志专栏作者以及大学教授等。张怡筠能精辟地统整各派心理学理论,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实用的生活技巧。“轻松说道理,明确讲作法”之独特个人风格,让大众能迅速将所学融会贯通,因而成为企业界及传媒肯定的心理学者。学历◆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心理学博士、硕士◆台湾政治大学 心理学学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经历◆专业企管顾问 训练讲师、国际演说家(国内外逾四百家企业)◆台湾大叶大学事业经营研究所 副教授(1993年-2004年)◆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兼职教授 (2004年)◆台湾金石堂书店十大畅销女作家(1997年)◆媒体心理学家(1996年迄今)现任◆心情境企管顾问公司负责人◆上海电视台 生活时尚频道《心灵花园》节目之心理学嘉宾主持◆上海电视台 生活时尚频道《大话爱情》及《相约星期六》节目之心理学嘉宾◆媒体专栏作家(《ELLE》、《今日风采》等)◆湖南卫视《变形计》心理顾问
姐姐是时光管理者
对于40岁左右的人来说,如果说我们失业了,那么我们也没有必要太过于担心,因为我们选择的方向非常的广泛,所以大家一定要理性的去看待这样的一件事情。
因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想要与大家分享:
1、服务行业
对于服务行业来说,其实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所以我们大家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可以结合着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因为对于40岁左右的人来说,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孩子,而且还有一大家子人的人需要我们去养活,所以我们在选择服务行业的时候,最好是选择比较火热的行业,这样才便于自己赚钱。
2、电商行业
对于40岁左右的人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很好的精力去创业了,所以我比较推荐他们去做电商行业。因为现在已经是智能化时代了,很多的人工都被智能代替,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来选择工作,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你去考虑一下电商行业的发展,说不定自己可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闯出自己的新天地。
以上这几点,都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你们大家有所帮助。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在面临失业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态,并且理性的去看待这样的一件事情,这样才便于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更能够找到一份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因为对于这样的一个阶段的人来说,失业也是人生常态,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并且采纳这样的一种观念,然后我们大家再去具体的实施下去,来看一看效果到底是怎么样的,然后我们大家再去做相应的调整。
南城日落北城恋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阿里巴巴公司虽然非常优秀,但也一定有不那么完美的一面。正如美国那么富裕,但还是有许多人逃离美国一个道理。
由于阿里巴巴就在我的城市,我身边也有一些阿里的朋友,作为HR,对这个话题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仅供各位参考。
说起阿里巴巴,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互联网大厂、收入高、工作光鲜。
没错,阿里最大的吸引力恐怕就是赚钱多了。我一个朋友2017年跳槽去的阿里旗下公司,从P6升职到了P7,目前年薪包含股票已经超过100万。
但是高薪的背后,实际上是比996更”残酷“的工作强度。
我那个朋友,每天9点上班,总要到晚上10点或11点以后才到家,并且双休日基本是没有保障。
朋友说,自己只是财务岗位,还不是搞技术开发的,他那些程序员同事强度还得更大!
我问他阿里收入这么高,能一直赚钱下去真不错。
朋友笑着对我说,他今年也35岁了,最多再干个三五年就打算跳槽出去,身体实在吃不消。且家里小孩也马上读小学了,需要父母在教育方面多投入。
无论是从身体还是从家庭,阿里都不是他长久的选项,尽管这个公司非常好。
中国有句古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赚钱多的同时必然也要付出一些东西。阿里离职员工多,我想也是他们为了平衡自己的人生需求罢了。
我的另一个朋友,也是曾经的阿里人。
五年前他从阿里巴巴离职出来,然后去了一家拟上市的民企做了高官,对当时才36岁的他来说,是那家公司最年轻的职业经理人。
这位朋友会选择从阿里跳槽,并非收入的原因,我了解过他跳槽前后的收入对比,绝对数还是阿里更高一些。可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决定离职出去。
这主要的考虑还是职位发展方面,朋友告诉我,阿里内部都是江湖各路高手,985、211的高材生非常多,他留着阿里发展也已经到了瓶颈期,一方面年龄的增长没有了培养的优势,另一方面阿里内部僧多粥少,多少人竞争一个管理岗位,他想要在阿里做高管甚至子公司做高管难度太大了。但跳槽去其他的公司,尤其是发展中的公司,他阿里的履历和经验能给他带来非常大的加成。
从这几年朋友的事业发展来看,我认为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如今他的公司已经上市,给了不少股份给高管,朋友真正实现了职位和收入双丰收。
还有些员工,加入阿里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赚钱或者真心喜欢这家公司。
比如我曾听说有的人千万百计到阿里上班是镀个金,取得个履历,然后换了另一个城市甚至去国外发展就很有优势。
毕竟阿里这个公司也算是国内企业的金字招牌,有这样的工作经历作为背书,下一份新的事业开启会更顺利一些。
我以前在做职业规划时,有个985应届硕士就告诉我说自己想去腾讯上班,可面试没有成功就很难实现。
于是这位硕士生搞了一招”曲线救国“,他去应聘了阿里巴巴的offer,并且面试成功了!
他的目标也非常目标,在阿里工作个几年再去腾讯发展。
不得不说,这位应届生很聪明,有心仪的公司进不了,借助阿里的平台未来伺机跳槽,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者:丁路遥知事,百家号优质原创作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职业规划师,企业管理咨询顾问。码字不容易,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请帮忙点个赞,谢谢!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