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第三只眼

北港不秋南港不夏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5128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的第三只眼

4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已采纳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上,法国球员齐达内可谓风云人物,到底是谁让本以准备退居二线的齐达内重返世界杯的比赛,还带领法国队杀进了决赛?齐达内自己在接受《法国足球》杂志采访时说是因自己遇到了灵异事件,他说:“一天大约凌晨3点,我突然惊醒了,并开始和一个人(就回归国家队的事情)说话。那个人似乎就是你永远也遇不到的神秘人物,我甚至无法描述他。几个小时之后,我作出了回归国家队的决定。” 这个回答让许多人大为吃惊,没有想到足球场上的艺术大师也会相信灵异事件。姑且不论齐达内灵异之说是否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经常有奇怪的事情发生。日前,几位灵异事件的经历者、目睹者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撞鬼经历。本报特别采访了的心理学家和科学家试对这些灵异事件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探鬼之撞鬼 农历七月十五又要到了,今年的鬼节或许有些不同,在拥有了厚厚的烧纸与精致的河灯之外,我们为您献上这份精致的“科学探鬼”。 “鬼”是一个亦正亦邪,奇妙得让人难以琢磨的汉字。 中国人把最聪明的人称为“鬼精鬼灵”,把最猥琐的人称贬为“鬼头鬼脑”;见人痴迷至深,要说声“鬼迷心窍”,看到事出意外,要感慨“鬼神不测”;叹山河壮美,赞声“鬼斧神工”,遇到不由自主,惊呼“鬼使神差”。隐藏内部的叛徒叫“内鬼”,荒诞无稽的话语叫“鬼扯”,最倒霉的事莫过于“撞鬼”。就算揭穿了一个术,也要意得志满地说;戳穿了“鬼把戏”。也许,你从不相信鬼的存在,然而你却不能在言语中回避“鬼”的使用,“鬼”的的确确渗入了我们的生活。 鬼在中国的历史说来话长,自从山顶洞人在逝者的遗体周围撒上红色的粉末,原始初民便有了灵魂不灭的观念。《礼记、祭法》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那时的人们将人活着时的灵魂和死去的加以区别,鬼由此步入先人的精神世界,围绕着祭祀和巫术的鬼,成为一个平淡生活的信仰符号,主导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鬼”承担起规训与惩罚的双重角色。所以,人们理直气壮之际,不免高声嚷嚷,“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同时,人们把生活中种种不可思议的灵异之事,统统归之于鬼。有关闹鬼、撞鬼之事不绝于耳,即使在科学昌明发达的今天,鬼们依然可以登堂入室,我行我素,享受充当话语中心的快感。人们似乎乐于编出鬼话、鬼事、鬼影来吓唬自己,于是鬼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独特的文化心理,而全球化的潮流里,强势文化中的鬼们也乘着电影、小说的翅膀漂洋过海而来,就连土著的中国鬼节也要受制于洋鬼的万圣节,真是呜呼哀哉! 这是一份与科学与鬼对话的特刊,你会惊奇地发现,灵魂到底有没有还真是个科学之谜;祭鬼仪式与巫术也不完全是封建迷信;撞鬼之事大多可以得到心理学的合理解释;电影中的西洋鬼、日本鬼、中国鬼为了赢得观众一直都在大PK———好了,我也不鬼话连篇了,我们一起踏上科学的航船开始这次惊心动魄的探鬼之旅吧。 鬼上身 口述实录: 男木匠看到车祸变姑娘 口述:方小姐,22岁,大四级学生 方小姐老家在吉林农村,说起鬼上身,她提起了一件她亲眼目睹过的怪事。 “我们家隔壁住的是一个木匠,在八九年前,他大概三十五六岁的样子,人挺精神的,身体也不错,干起活来很起劲。有一天,他从市里回来脸色苍白,他跟妻子说回来的时候看见公路上撞了车,他亲眼看见前面的一辆汽车把一个二十几岁年轻漂亮姑娘撞死了,姑娘面目全非,极其害怕,让他到现在都后怕。那之后,他突然经常喊腰疼,身体越来越差,说是感觉筋疲力尽的。他的性情好像也改变好多。原来粗枝大叶的,后来变得喜欢照镜子,有时候会说能从镜子中看见漂亮的女人。另外,他还经常胡言乱语,有一次我去他家拿东西,看见他睡在炕上,就跟他说了几句话,谁知他居然问我看没看见炕下面的水池。我很惊恐,就摇头,他接着说“看见没?有船,有那么多莲花,还有鱼!”据他妻子说,木匠经常躺在屋里说一些“有龙舟来接我了,我要走了”的“疯话”。他去了省城和很多大城市检查病情,花了好多钱,但都没有治好。后来是找到我们当地一个有名大仙,看了他一眼,就说“被女鬼附身了”,接着弄了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仪式,把鬼驱走了,后来木匠的身体还真好了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2006-11-23 11:51 回复此发言 -------------------------------------------------------------------------------- 2 齐达内称曾"撞鬼" 专家解读4种"见鬼"症状 专家说法沈政:强烈刺激形成精神障碍 沈政,北京大学教授,1978以来在心理系从事生理心理学教学和研究。 这可能是由强烈刺激形成的精神障碍症。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多重人格障碍,基本特征是,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 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这个木匠可能是因亲眼目睹了车祸的惨痛场面,受到了很大刺激,发生了这种类似癔症的精神分裂的心理状态,而大仙的驱鬼仪式类似现代的心理治疗中催眠暗示疗法给病人以安全感和信赖感,让病人得以放松而恢复。 鬼打墙 口述实录: 荒凉的墓地突然迷路 口述:天使无需眼泪(网名)重庆 记者在网上找到一位网名叫做“天使无需眼泪”的女网友,通过网聊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遭遇鬼打墙的经历: 刚读大学的时候,我跟室友一起去爬歌乐山。我们一共六个女生,没有一个人爬过这座山。我记得那天天色非常不好,又浓又重的黄雾让九月早上十点的天色看上去像晚上八点钟。我们顺着山上的小道一直往上爬,后来就走进了一片坟堆里,并且来时的路已经找不到了。我们在坟堆里转了很久一直找不到出路,有的人已经开始快要哭了。 突然有同学提出我们是不是遇到鬼打墙了。说来好笑,我们都是学法律的学生,本不该相信这些唯心主义的东西。我们就像一群无头苍蝇在坟地里乱撞,直到天开始放晴才找到出路。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哲学博士和中国科学院科学史博士。 专家说法田松:大脑修正功能不存在 生物学已经对此有了明确的答案。生物的身体结构有细微的差别,人的两条腿的长短和力量就有差别,这样迈出的步的距离会有差别,比如左腿迈的步子距离长,右腿迈的距离短,积累走下来,肯定是一个大大的圆圈,其他生物也是这个道理。而在平时,我们用眼睛在不断地修正方向,也就是我们大脑在做定位和修正。 鬼打墙的时候肯定是人失去了方向感或者失去了参照物,人的眼睛和大脑的修正功能不存在了,或者是给你的修正信号是假的是混乱的,虽然感觉自己在按照直线走,其实是在按照本能走,走出来必然是圆圈。 在某些光线昏暗、参照物差不多的环境中最易出现这种现象。 鬼压床 口述实录:身体好像被绑住了 口述:王先生,25岁,在读研究生 “我经常会有这种经历的,不过基本上都是午睡的时候发生,印象中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是高一的一个夏天的中午,我在午睡,也不知道睡了多久,迷迷糊糊中觉得自己是醒来的,但是感觉头很晕,意识飘忽不定,想起床,但是身体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好像被绑住了,还出现幻觉,见到一队穿着白衣服出殡的人唱着模糊不清的丧歌渐渐从远处走到宿舍前,再从宿舍窗前经过,那时好怕好怕,拼命想扭动脖子,感觉好像稍微把脖子抬起了一点,那些晕眩和杂音就全都消失了,但是还是不能清醒过来,一时支撑不住好像头再次贴回枕头去,然后晕眩和幻觉又再出现,就这样反反复复了好几次,终于是学校的打铃声唤醒了我,睁眼,正是晌午时分,窗外的阳光明亮得刺眼,心想不会这么猛吧?阳光这么大还有鬼?应该是生理现象来的,所以也没太怕了,后来就经常有这种经历。 专家说法 沈政:鬼压床是睡眠瘫痪症 这是明显的梦魇现象,医学名称是睡眠瘫痪症,通常的发作时间为即将入睡或是将醒未醒时。当睡眠神经瘫痪时,大脑却从睡眠休息中复苏过来,来不及和身体重新连结,使人发生半睡半醒状态,梦境与实现互相交错,导致身体与大脑发生不协调情况。此时全身肌肉张力最低,所以会造成自己想要起来,却起不来;想用力,却使不出力的状况,这是“鬼压床”最常有的状况。这种肌肉张力和意识的分离状态,就会使人感觉到全身的肌肉像瘫痪了一样,但是视觉和听觉功能不受影响,部分人在发作睡眠瘫痪症时会出现幻觉。 作者: .*2006-11-23 11:51 回复此发言 -------------------------------------------------------------------------------- 3 齐达内称曾"撞鬼" 专家解读4种"见鬼"症状 睡眠瘫痪症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对身体健康也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它通常在压力比较大、过度疲累、作息不正常、失眠、焦虑的情形下比较容易发生。活见鬼 口述实录: 小时候看到穿长衫的鬼 口述:袁小姐,27岁,新闻从业人员 “大概在我七岁的时候,那是个夏天,我呆在爷爷家。一天,哥哥在院外面捉蛐蛐,我也想去,就自己往外走。在快出大门的时候,我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特别特别高,要有二三米高,总之比房子高;他穿着长衫,就像鲁迅书中的人物一样。他站在房子旁边,向我招手,还叫着我的名字,说:“过来过来!”我啥也没说,定神了二三秒,转身撒腿就往回跑。当时真的被吓得不轻。 向程:心理学硕士、高级心理咨询师,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首席咨询师,知名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 专家说法 田松:有时候无法用现有的科学解释 田松认为,关于活见鬼的经历,是个很个人化的体验,有时候无法用现有的科学解释,田松本人就有过类似的经历。他对记者回忆: “当我还在南京读研究生的时候,一次跟几个朋友骑自行车去茅山露营。当晚,我们看见云层很厚,估计要下雨,于是决定连夜骑车回去。因为走大路会很绕,我就穿了一条小路走。后来路过一个村子,还没等我靠近,就突然觉得头皮发麻,只见眼前的路在跳动,我感到头发都立起来了。后来我远远地看见,前面有块空地里站着几个人,头上缠着白布,抬着一个东西。我没看清,本能上觉得他们可能抬着个死人,很可能是由于暴死或其他什么原因不能正常发丧的,所以半夜三更地抬出来下葬。但是,当我骑过去,看不见那几个人了以后,我突然发现路不跳了,头皮也不麻了。 “我无法解释这件事。按照很多人的说法,我是遇到鬼了。也有很多人说我是幻觉,但是幻觉和真实我自己是能够分辨得出的。只能说那是一次神秘的经历,是我还无法理解的,无法用科学的语言解释。” 向程:鬼是一种精神世界的真实,我本人认为狭义的实证科学并不足以揭示人类心灵的复杂性。 心理学解析五大鬼问题 1.鬼的形象和观念从何而来? 王文忠:产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原始人和婴幼儿,由于个体能力的限制和心理的不成熟,容易对一些神奇现象进行拟人化理解。 向程:“鬼”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最原始的心理需要。如果人类没有恐惧,人类将不必群居,在静僻的山村的夜晚,绘声绘色地讲出一个鬼的故事,大家会因恐惧和刺激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会营造出一个相互关切、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群体氛围。原始部落借助于防御“鬼神”而万众一心。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起到了强化“人际关系链接”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鬼的恐惧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鬼”不过是一个象征,代表死亡以及可能引起死亡的威胁力量;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象征了对死亡以及与死亡有关的某种威胁人类生存的力量的恐惧。2.鬼的谣言为什么会传播得这么快? 王文忠:奇怪的,常人不常见的,才能成为激发人们谈话的兴趣。 田松:人们寻求鬼刺激、对鬼言论产生兴趣并且乐于去传播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鬼代表着人类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层面上的一些东西,自己认识不清的这些东西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永恒的“诱惑”。 何明华:很多人不敢去面对心里的鬼,他们采取的方法就是否定。或者通过传播这种言论来实现自己对鬼的恐惧的回避。对鬼,还有的人感到恐惧后,把自己的恐惧告诉别人,看见别人也恐惧,自己的恐惧也就减弱了。3.人类为何要编个鬼来吓自己? 王文忠:死后的世界是一片孤寂的黑暗?死了之后跟这个花花世界再也没有关系了?太悲哀的了。人们相信有鬼,有神,是一种补偿。人们编个鬼,并不一定只起吓唬人的作用,有时也能给人带来安慰,甚至带来某种稳定感和幸福感。 蔡晨瑞:编鬼故事和传播的人实际上心里也有一个类似的鬼,表达出来之后可以降低自己的恐怖程度。人们把自己心里的鬼投射在外面作为一个鬼故事或作为一个鬼形象,让自己觉得这是故事,是传说,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自己,防御自己不被吓着,保护自己内心的心理防御机制。4.有时人类为何渴望见鬼? 王文忠:人们在安全(或缺乏刺激)的环境下喜欢猎奇,在险恶的环境下喜欢平凡;这种现象,表明这些人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社会里。 蔡晨瑞:这是一种对自己进行“行为脱敏”的行为。“简单地打个比方来说,我们闻一种香味,如果天天闻这种香味就变得闻不到了。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有一种恐惧,我们在外界环境中不停地接触这种恐惧,久而久之,就变得不怕了。所以这种追求鬼刺激的行为,都可以看成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脱敏的训练。5.鬼和灵魂之间有哪些异同? 王文忠:灵魂可灭,那么灵魂就成了精神的同意词;灵魂不灭,而且这个不灭的灵魂还要与其他活着的人发生关系,影响活着的人的生活,那么灵魂就成了鬼(办坏事)或神(做好事)。6.信鬼和信神有什么区别? 蔡晨瑞:信鬼和信神都是寻找一种寄托,我们内心都是有恐惧、空虚感的,当我们找到一个外在的寄托的时候,那么自己可能就觉得安全了。 田松:信神和信鬼的人也有一些不同。有一些高级的佛教徒或大宗教的信徒,是只信神不信鬼的,他们反对迷信,认为自己只跟上帝打交道。相反是一些小教派、或邪教信鬼。欧洲曾经多次出现基督教徒焚烧女巫的情况,当然很多是冤案,但是原因大多是他们认为巫师相信自己能通过法术跟鬼进行交流。 专家简介 蔡晨瑞: 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擅长释梦、意象对话等疗法。 何明华: 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擅长释梦、意象对话等疗法。 王文忠: 心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心理咨询社督导。

88评论

白发征战年

就算再优秀的人都会有人讨厌的时候,何况我们大多数也都只是长得普普通通的穷苦人罢了。如果任何事都装在脑袋里,脑袋估计早就炸了,事事都放心里也不知早被气死多少回了,你要知道背后议论人的,日后也同样会被别人议论的,这是我们必须明白的一个道理!

曾经有一个同事就是如此,总是喜欢笑话别人,拿别人的短处取乐。有会说这个人扎的头发、穿衣风格像村姑啦!一会又说那人长得太丑、走路难看啦!有一回当着别人的面说一个女孩:“你戴的这个眼镜好丑啊!你都没那种气质。”这女孩子一下就火了,立即怼了回去:“丑不丑关你啥事,整得好像自己很好看似的,你是没照镜子出门嘛!一米五三的个,腿短、腰粗还敢笑我,啥也不是。”这位喜欢取笑他人的同事没想到会有人当面怼她,自然是容不得别说自己长得这般不堪的,因为她一直以来自认为自己算是漂亮的,自认为是有料型的,哪里能听得别人这般回怼她。当时要是不拉着差点就打起来了,还是别跟这样的人一般见识就好 ,估计所有人的远离就是对她最好的惩罚。

你好,我是一心老师。怎么保证自己不被他人气死?这个问题很有趣,很值得我们讨论。

1.生气是因为太在意。 人们对于自己在意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情绪。很多时候生气不是因为这个人做了什么事儿,而是自己感觉受了委屈,与事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2.我们在意的是当时自己的感受。 但是很多时候都被误认为是对那个人生气,其实不是,只是他做的事儿不合我们的心意罢了。

记得十几年前,那时我刚上大学,暑假姐姐要求我体验生活,把我带进了她工作的商场。她把账目本给我看,让我熟悉进价与零售价,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在合适的价格出售商品。我看了一周,找到老板说我不干了,原因是因为进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距太大,我接受不了。为此姐姐训斥了我整整一个下午,我不知道她究竟说了什么,最后在她缓口气儿的当口问她“姐,你饿吗?我们去吃饭吧。我饿了。”那一刻姐姐差点被我气得吐血,她生气的是我不按照她的设想好好工作,更生气自己白白训斥了半天,我却完全不在状态。那一刻,她生气, 她气的是我在她的预料之外,她感到很失败。

3.有时候我们生气是因为气自己没用,和别人没关系。 上大学的时候,寝室的美女养了一只土狗做宠物,她没有好好的教育小狗,以至于小狗把寝室里的鞋子咬坏了好几双,我的损坏了2双。我对她说“xx美女,希望你好好管教一下你的小狗,它把我的鞋子咬坏了。”当时她就炸毛了“你知道它是狗,你不把你的鞋子收拾好,让它咬…”我瞬间被她骂懵了,因为不会吵架,只是感觉自己好委屈,恨自己怎么那么没用,竟然找不到语言来反驳她。明明是她的错,怎么就成我的错了? 那时候真的生气,气自己没用,吵架也不会。

所以,其实我们生气都是在生自己的气,只是当时不自知而已。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我们已经明白是因为在意,是在生自己的气。这个正确的态度就很明显了。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不要太把别人的话当成圣旨般对待,要知道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每个人做事说话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利益出发的,对我们的评价就会有偏颇。所以做最真实的自己,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坚持到底。

2.适当降低对别人的期待。 没有人能真正按照我们的心意去完成他的人生,因为人不是机器,他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机器人都会进化了,更何况是人。

3.认识自己,把我们的长处发扬光大,短处尽量弥补。 当遇到自己不擅长的事儿,不必要着急给自己下定义,更不要为此责怪自己。要始终知道自己是谁,我在做什么,要怎么做,其余的意外,笑一笑就让它随风而逝吧。

总之,始终保持微笑,自信而从容就不会生气。

怎么保证自己不被他人气死,该保持怎样的心理状态?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能看到有一种人经常被人气得半死,也能看到有些人喜怒不形于色,还有极少数人不被别人影响,非常擅长运用情绪,需要发火的时候发火,需要表达悲伤的时候悲伤,这些人不是演员,他们在古代比较常见,圣人,高级管理层等等。

前两种人是情绪的奴隶,第一种人表现非常明显,别人生气你跟着生气,别人难过,你跟着难过,第二种人稍微强一些,有情绪,但是忍着,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别人看不出来,别人很难通过你的情绪操控你。

第三种人是情绪的主人,波澜不惊,能够影响别人于无形,当然一定能做到不被他人气死。

怎么做到的呢?也就是老子讲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儒家的中庸,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这是每位心理咨询师必须修炼的最重要的能力,修炼的主要是自己的情绪和认知。

第一点,觉察自己的情绪,当时有哪些认知。在与别人谈话时,把自己抽离出来,用第三只眼看自己和别人,自己是什么表情和动作,内心的状态,别人是什么表情和动作,自己在与别人的互动过程中,如何说如何做能够达到更好的影响别人的效果。

第二点,就是全向的看世界。普通人认知很片面,却认为自己很有知,什么都懂,所以爱生气,爱钻牛角尖。如果一个人思维很开阔,很全向,思维当中有无同时存在,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认知到我遇到的问题有我看到的地方,有我看不到的地方,我有方法去解决的时候,自然不容易生气。

第三点,充分意识到,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是别人的事情,我是无法左右的,只有我自己的情绪,是我自己能控制的。

第四点,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强的人方法多。有的人一遇到问题,就认为自己没有办法解决,当然就很生气,他们经常说,他这样说,我有什么办法?!自己在一边生气,别人可能还莫名其妙。想想看,同一件事情,没有办法的人跟有无数种解决办法的人,哪个更容易生气?答案显而易见。

所以,保证自己不被人气死,做情绪管理是没有用的,只有从以上四点去解决,才有可能做到成为情绪的主人。

177评论

上路蓝粑粑下路红粑粑

(1) 生命的意义 人的一生,意义在哪里呢?除了通过生育,传承生命这个看起来极具意义的事情以外,其他的一切,意义是什么呢?  生命的意义是体验,追求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武志红心理学中提到几个著名心理学家说过的话:人是一切体验的总和,活出真实的自己,让世界迎接我的本能汹涌而至,等等,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体验来展开的。 当我看到体验这个字眼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更多:对绘画的深入体验,就有了画家;对身体的深入体验,就有了舞蹈家、运动员、太极师傅等等;对味觉的深入体验,就有了美食家;对地球的广度体验,就有了旅行家;对心灵、思想的深入体验,就有了哲学家、心理学家等等。所有的体验的深度、广度,体验的综合交错,最后便有了这个丰富的世界。当我在写这篇文章,并深深的去感悟“体验”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都在瞬间发生的变化。从来没有过对“体验”二字有这么深深的欢喜。我的安全感一直比较差,内心的枷锁是很深的,“体验”的认知能够打破这些,有枷锁是一种体验,去除枷锁也会是一种更加有趣的体验。遵循体验,我会活出真正的自己。这算是顿悟吗?(2) 我想到了一些与“体验”相关的关键词。1、成长。我们总是在追求成长,成长当然是没问题,但如果把成长当成目的,就会有认知上的误区,成长不是目的,成长只是“体验”中所呈现的结果。重点不是关注成长,而是关注“体验”,成长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呈现。2、专注力。“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最需要用到的工具,就是“专注力”,我觉得既可以表述为李笑来老师所说的“注意力”,也包含他所说的“元认知能力”,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握在手中的“利刃”。打磨这个“利刃”的最好方式,我目前知道的应该就是静坐冥想。3、“体验”是孤独的。孩子的感受被看见,那就是爱。感受到对方的感受,并且对方知道你知道,这就是爱。我们呼唤爱,正是因为我们知道那是不容易的,因为你的体验,你的感觉是不易被别人知道和看到。士为知己者死,可见被看到是多么不容易。4、人生最大的最重要的“体验”的对关系的体验。武志红老师说关系就是一切,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展现,性格在关系中改变。“体验”在关系中呈现,关系是最重要的“体验”。5、我看见了“体验”。当我继续去感悟“体验”的时候,我感觉我能更加清晰的看见自己,这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变现,即思考思考的过程。武志红老师说心理咨询师要有一种能力,那就是在病人进入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在心理咨询师和患者的空间至上要有第三只眼在观察,这是心理咨询师要具备的第三只眼。当我 把“体验”用到自己的行为中时,我似乎也能感觉到有第三只眼在看自己。看见自己,才会真正的爱自己,爱自己,才会去爱一切,拥抱一切。 6、牛人。牛人就是在体验上有广度和深度的人(3) 我要尝试去记录“体验”。

27评论

另寻沧海

我小时候7-8岁的时候见过,绝对不是编的!那个时候还住平房呢,我和爸妈一个屋睡觉。那天说来也怪,怎么也睡不着。后来我就不知道为啥哭了起来,可能是睡不着闹心吧,没多久就发现屋子的墙角出现了一个篮球大小的亮光接着出现了一个女人的头,对着我笑。当时我就去拉我妈,想把她弄醒,拉几下都没醒,我就捂住她嘴,想把她憋醒……等我妈醒了,那个女人的头也没了。打那以后我睡觉几乎都蒙上头睡觉。这事我妈也知道。也这是亲身经历。谁编谁儿子

180评论

相关问答

    向你推荐

      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