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讲述林奕含

整天我爱你累不累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839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讲述林奕含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曾经我们说好的一生一世呢

已采纳

01 前段时间,林奕含事件像一枚核弹,在整个华人地区掀起了巨大的声浪。特别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看了以后都无比震惊,无比心痛。林奕含13岁的时候被辅导老师性侵,从13岁到26岁这13年之间,她因此事件得了重度抑郁症,虽然说学业优异,两次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但是后来又因为抑郁症反反复复的休学,从而不能够拿到她渴望的大学毕业证书,这件事给她本来就很痛苦的心,又增添了一份痛苦。 之后她只有通过选择用写小说的方式,来倾诉内心的痛苦,幻想在虚拟的世界里宣泄排解忧伤。 这是一种自救的方式,也是一种明智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以林奕含的上吊自杀结束。 只有为人父母者,才能对林奕含及其父母的痛苦感同身受。 今天我想对这件事情说些什么呢,除了表达作为一个女性的深切同情和悲愤之外,我心里其实是有一些疑惑的,因为在整个事情中,最让我感到疑惑的是林奕含父母的态度。 02从林奕含被性侵到她自杀,这中间有漫长的13年。在漫长的13年里,父母到底给予了林奕含怎样的帮助?她的父母选择报警了吗?在事情发生之前和之后,她的父母有没有教给她抵御绝望的方法? 据说林奕含的父母曾经报警,但因为举证困难同时为了女儿的名声,最后放弃了走司法程序。 然后,林奕含开始了漫长的伤痛历程。抑郁、求学、抑郁、休学、再抑郁……直至成年,林奕含也没能走出梦魇的深渊。 林奕含父母和她,在其书籍出版后,都曾异口同声的否认书中的主人公是林奕含本人(承认是其本人亲身经历是在林奕含自杀后)。如果在书籍出版时发声,借助公众力量将罪犯绳之以法,为林奕含讨回公道,也许悲剧不会发生? 是什么阻止了他们发声? 也许,他们依然如当初事情发生一样,要顾及女儿的名声,顾及他们作为医学世家的颜面。 所以,他们一家才会口径一直地对外否定,林奕含,就是房思琪。 这种高度默契的统一口径 ,可以看出,对于过往,林奕含的父母都没有真正放下。 真正的放下,应该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因为放不下,所以,孩子一直把这件事像山一样背在肩上,压在心里 03在性侵事件发生后,我们看到林奕含的成长轨迹:被父母和老师视为天才少女,漂亮满分宝贝,她是城市台南女子中学唯一在大学学科能力测试中获得满分的学生,还曾获得台湾数学科展第一名。曾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考上两所大学。从13岁到26岁这段时间,可以说,她父母主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林奕含的学业上。 他们不知道她外在的这些成功,其实是她与内心深处的恶魔抗争的小手段而已。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打败过那个叫性侵的恶魔。在耀眼的光环下,是一颗与绝望斗争的心。也许,她也渴望用这些世俗的成功去抵御痛苦,从这个角度而言,她是成功的:学习能力出众,写作能力出色。但是,是不是,这些世俗的成功就能帮她抵御房思琪式的伤害? 如果能,那为什么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林奕含都认为自己是脏的?父母其实从来没法真正与女儿的痛苦达成共情和同理,所以,他们就会忽略掉隐藏在女儿外在光环之下的危机。他们如果能真正感受女儿的痛苦,能够站在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够不要那些炫目的光环,而只要女儿有一个就健康的心理,或许,他们能够听懂女儿在小说中的述求: 她需要性教育。但是妈妈却说: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她渴望有更多的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父母要求她要做一个有自尊心的人。“ 如此精致的小孩是不会说出去的。自尊心往往是一根伤人伤己的针,但在这里,自尊心会缝起她的嘴。”看到这些小说中的话语,你能感觉到,林奕含的父母对她是不理解的。他们失去了好多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契机。 以致于,无论孩子在求学的道路上表现得有多优秀,甚至事情发生后13年,她书里对自己的定义依然是:“ 我是馊掉的柳丁汁和浓汤,我是爬满虫卵的玫瑰和百合,我是一个灯火流丽的都市里明明存在却没有人看得到也没有人需要的北极星。”在她自杀前的脸书上,她发了一篇照片,她配了文字:“啊我没有用滤镜纯粹是镜头脏。” 这些文字,集合在一起,强调的就是一个字:“脏”。 真的为林奕含感到深深的伤痛。 也许,炫目的光环的确具备麻醉镇静痛苦的功能吧。也许,他们会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你一直是最优秀的,你只要一直这么优秀下去,那么你就还是原来的你。 父母更在意的是如何让她成功,他们被女儿的温柔的语调、看起来正常而美丽的外表、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才华所蒙蔽了。 而忽视了她那颗饱受痛苦的心,是需要父母教她如何去抵御痛苦和绝望的。04父母们总是在绝大多数时候给予孩子们生活的希望。 看,世界多么美好,它等待着你去探索和征服,只要你足够优秀。 有多少孩子一直都生活在童话故事的美好中。 不知道这世界除了光明,还有黑暗,除了快乐,还有痛苦,除了希望,还会伴生绝望。 当痛苦和绝望到来时,有多少父母和孩子一样痛苦无措?又有多少父母,能够在孩子绝望的时候,教会他们抵御绝望的方法? 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在孩子5岁到13岁之间甚至于终其孩子一生,我们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但是也是肮脏的; 告诉孩子,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无论遭遇怎样的痛苦,都要坚信痛苦最终是可以战胜; 告诉孩子,要感谢所遭遇的一切困难,验证我们的心有多强大; 告诉孩子,相信亲人的爱是治疗也是生命的最好答案; 告诉孩子,相信存在就是孤独,不要迷恋依赖他人的力量,真正能救自己的,最终只能是自己。 相信,从小接受这样教育的孩子,有一天,当灾难来临时,她一定会是勇敢无畏的。一定能够很快走出泥沼,走向光明。 我一直非常感谢我的母亲,从我四五岁懂事开始,我的母亲就告诉我,这世界有很多好人,但是也有很多坏人; 这世界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美好,要小心暗箭伤人; 人是三节草啊,三穷三富不到老; 人悲伤着过一天也是过,笑着过也是过,那么还不如开开心心的过; 如果有人伤害了我,哼,我要吃得比他还好,穿得比他还好,气死他。 就是这些朴素动人的真理,教会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坚强面对,乐观生活。 如果,林奕含的父母能够从小给予孩子抵御绝望的教育,注重孩子的“挫商”的培养,在伤害发生时,能够细心体量孩子的痛苦,能一直悉心倾听孩子来自心灵最深处的话,想办法和她一起抵御巨大的痛苦。那么,孩子是不是能够走出抑郁的泥沼? 电影《房间》,那个被性侵的女子,在屈辱的环境中生下了见证她耻辱的孩子,但是,她并没有对孩子产生病态的厌弃,她以坚强伟大的心去爱这个孩子,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的美好和丑恶:“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有时候还很恐怖,但是没关系,因为还是你和我在一起。” 告诉孩子如何抵御痛苦和悲伤: “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是我们每个人使彼此变得更坚强。” 父母的爱,父母的力量,是孩子抵御绝望的最好的方法。 愿林奕含在天堂安息。愿你在天堂,没有痛苦没有悲伤……

37评论

左转弯遇见你

各界的压力、父母离异等问题,而她把这一切的责任都归咎在自己的身上,再加上父母离异,同学的霸凌,她的生命一度走到了尽头。

149评论

小CoCo

前不久林奕含自杀的消息震惊了网络,人们纷纷为这样一位才女的离去感到痛心和惋惜。

这位美丽的女孩儿由于在13岁时遭到性侵,一直活在这个梦靥里,无论怎么挣脱都无法逃离。她将自己的痛苦经历写进了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也成了她唯一的作品。

我最初看到这个消息时,也跟大多数人一样为这位才女的离去感到心痛,为那位狼师的行为感到可耻,并对社会的性教育不足感到担忧。不过,同时我在想:童年的阴影足以影响到我们的一生吗?难道就没有办法摆脱它吗?

我们在面对林奕含事件时,除了呼吁社会关注性教育以外,我们也要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林奕含这样的人,该如何修复其童年时期留下的创伤呢?

父母是保护者,更是教育者。但可惜,林家父母的这两重身份都是缺失的——从13岁至自杀前的那么多年,林母一直把“被性侵”视为女生的奇耻大辱,暗示女儿“说出来就没有自尊”。可以说,林奕含的心理重压,很大一部分也来自这种扭曲的价值观。

人的一生中都难免遭遇不幸和痛苦,也会本能地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求助”的意义,除了通过外力帮助自己从具体经历的事件中解脱出来,更在于建立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

但在林奕含那里,她因为遭受性侵得了抑郁症,因为抑郁症两次辍学,“失去了健康、亲情、友情、爱情以及自己想要的大学文凭”,这一切对于一个从小就优秀的孩子而言,已经是很大的痛苦。而她的求助,又一直不曾获得回应,到最后抓住了文学创作这根“救命稻草”。

只可惜,痛苦已然太深,哪怕她把自身的“煎熬”分散到了小说中4个不同的角色身上,她还是没能走出阴影。只能说,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她早已在默默的精神纠结中千疮百孔。

68评论

相关问答

    向你推荐

      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