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794
有酒有风
4、(分类)购货业务的分类正确。 a、 采用适当的会计科目表。分类的内部核查。 b、 审查工作手册和会计科目表。检查有关凭证上内部核查的标记。 c、 参照卖方发票,比较会计科目表上的分类。 5、(及时性)购货业务按正确的日期记录。 a、 要求一收到商品或接受劳务就记录购货业务。内部核查。 b、 检查工作手册并观察有无未记录的卖方发票存在。检查内部核查标志。 c、 将验收单和卖方发票上的日期与采购明细帐中的日期进行比较。 6、(过帐和汇总)购货业务被正确记入应付帐款和存货等明细帐中,并被准确汇总。 a、 应付帐款明细帐内容的内部查核。 b、 检查内部查核的标志。 c、 通过加计采购明细帐,追查过入采购总帐和应付帐款、存货期细帐的数额是否准确,来测试过帐和汇总的准确性。 购买与付款循环的关键控制点与控制测试 主要业务活动 关键控制点 可能的控制测试 1.请购商品和劳务 由经授权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填制请购单;每张请购单应经过对这类支出负预算责任的 主管人员签字批准 检查授权和批准的情况 2.编制订购单 订购单一式多联,并预先连续编号、经授权的采购人员签名 抽查订购单连续编号 3.验收商品 收到货物时,应由独立于采购、仓储、运输职能的验收部门或人员点收,根据订购单验收商品,并编制一式多联的验收报告单 检查验收报告单后附有的请 购单、订购单 4.存储已验收的商品 将保管与采购的其他职责相分离;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接近保管的资产 检查入库单;观察接近资产的情况 5.编制付款凭单与进行帐务处理 每张凭单应与订购单、验收单和供应商发票 相配合;独立检查每日的凭单汇总表和有关记账凭证上的金额的一致性 检查与每张凭单相配合的订购单、验收单和供应商发票;审查执行独立检查的证据,重新执行独立检查 6.支付负债 支票签署人应复核支付性凭单的完整性和批 准情况;支票签发后应立即盖章注销已付款凭单和支 持性凭证 观察支票签署人对支付性凭 证进行的独立检查;检查已付款凭单上的"已付讫"印章,重新执行独立检查 7.记录现金支出 定期独立编制银行调节表;独立检查支票的日期和记帐的日期 审查银行调节表;重新执行独立检查 三、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 (1)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 预算制度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注册会计师应注意检查固定资产的取得和处置是否均依据预算,对实际支出与预算之间的差异以及未列入预算的特殊事项,是否履行特别的审批手续。如果固定资产增减均能处于良好的经批准的预算控制之下,注册会计师即可适当减少对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审计的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 (2)授权批准制度 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包括:企业的资本性支出预算只有经过董事会等高层管理机构批准方可生效;所有固定资产的取得和处置均需经企业管理当局的书面认可。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检查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授权批准制度本身是否完善,还要关注授权批准制度是否得到切实执行。 (3)账簿记录制度 除固定资产总帐外,被审计单位还须设置之不理固定资产明细分类帐和固定资产登记卡,按固定资产类别、使用部门和每项固定资产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均应有充分的原始凭证。 (4) 职责分工制度 即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记录、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均应明确划分责任,由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有利于防止舞弊,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5)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分制度 企业应制定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书面标准。 (6)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 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投资转出、报废、出售等,均要有一定的申请报批程序。 (7)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 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是验证帐面各项资产真实存在、了解资产放置地点和使用状况以及发现是否存在未入帐固定资产的必要手段。注册会计师应了解和评价企业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并应注意查询长期盘盈、盘亏固定资产的处理情况。 (8) 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制度 固定资产应有严密的维护保养制度,以防止其因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受损失,并应建立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制度,以延长期使用寿命。
孤赌一注
在存货计价审计中,如果企业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方法计价,则注册会计师应充分关注企业对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2、存货截止测试购货业务年底截止测试就是要检查截止至当年12月31日,所购入并已包括在12月31日存货盘点范围内的存货。购货交易正确截止的关键在于存货实物纳入盘点范围的时间与存货引起的借贷双方会计科目的入帐时间都处于同一会计期间。按照购货业务正确截止的基本要求,若未将年终在余货物列入当年存货盘点范围,只要相应的负债亦同时记入次年帐内,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并不重要。购货业务年底截止测试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是抽查存货盘点日前后的购货发票与验收报告;第二,是查阅验收部门的业务记录,凡接近年底购入的货物,必须查明其相应的购货发票是否在同期入帐。 五、应付工资审计1.应付工资的审计目标(1) 确定应付工资计提和支出的记录是否完整,计提依据是否合理;(2) 确定应付工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3) 确定应付工资的披露是否恰当。2.应付工资重要的实质性测试程序(1)获取或编制应付工资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帐数和明细帐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对本期工资费用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性复核:a. 检查各月工资费用的发生额是滞有异常波动,若有,则要求被审计单位予以解释;b.将本期工资费用总额与上期进行比较,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其增减变动原因,或取得公司管理当局关于员工工资水平的决议。(3)检查工资的计提是否正确,分配方法是否与上期一致,并将应付工资计提数与相关的成本、费用项目核对一致。(4)如果被审计单位实行工效挂钩的,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确认的效益工资发放额的认定证明,并复核有关合同文件和实际完成的指标,检查其计提额是否正确。(5)审查应付工资的披露是否恰当。六其他相关帐户审计第十三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本章为次重点章与难点章,属于审计实务。考点主要围绕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财务费用、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项目的审计目标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等相关内容。考生要了解筹资与投资循环的特性,理解内部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掌握主要账户的审计目标和重要的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历年考试在本章主要出客观题和综合题5分至6分。2001年财务报表审计综合题中涉及到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和短期投资项目的测试,历年财务报表审计的综合考题必涉及借款项目、应付债券项目或投资项目的测试。预计2002年本章命题为客观题和综合题。要求考生要将审计理论与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根据审计重要性理论,考虑重要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影响。理解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内控测试,掌握重要账户重要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很别离
第五章 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重要知识点:1、我国独立审计的总目标(p91)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2、审计具体目标(p91)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它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一般审计目标是进行所有项目审计均必须达到的目标;项目审计目标则是按每个项目分别确定的目标。具体审计目标的确定,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应收集的证据。一般地说,审计具体目标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3、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p92)1.存在或发生有关“存在或发生”的认定是指: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利润表所列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内是否确实发生。 “存在或发生”认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当局是否把那些不应包括的项目(如不存在的项目或不曾发生的交易结果)挤入了会计报表。它主要与会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也称“夸大错误”)有关。[稍有变化]2.完整性有关“完整性认定”是指:在会计报表中应该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列入了。“完整性”的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当局是否把应包括的项目给遗漏或省略了,也不涉及所报告的金额是否正确。可见,“完整性”认定与“存在与发生”认定正好相反,它主要与会计报表的组成要素的低估(也称“缩小错误”)有关。[稍有变化]3.权利和义务有关“权利和义务”认定是指,在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公司的义务。应当指出的是,前二项认定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用“利润表”为宜]的组成要素都有关,而这里的“权利和义务”认定却只与资产负债表的组成要素有关。4.估价或分摊有关“估价或分摊”认定是指: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是否按适当的金额列入会计报表中。总之,“估价或分摊”认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总值估价;(2)净值估价;(3)计算精确性。“估价或分摊”认定还涉及管理当局的会计估计的合理性。5.表达与披露有关“表达与披露”认定是指: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在会计报表上,管理当局暗示性地认定所有内容都表达适当,且披露充分。4、一般审计目标(p95)在审计实务中,一般审计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合理性。总体合理性测试的目的,在于帮助审计人员评价账户余额中是否有重大错报。一般性测试则是为了评价其他具体目标是否可能达到,并协助规划、收集更为详细的证据的方式而进行的。2.真实性——所列余额真实。这一目标是由管理当局关于“存在或发行”的认定推论得出。3.完整性——发生的金额均已包括。这一目标是由管理当局关于“完整性”的认定推论得出。4. 所有权——所列金额确属公司所有。这一目标是由管理当局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认定推论得出。5. 估价——所列金额均经正确估价和计量。6. 截止——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已记入适当的期间。截止测试的目的是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7. 机械准确性。机械准确性目标所关心的是有关账表资料、数字、计算、加总及勾稽关系的正确性。上述5、6、7三项具体目标是由管理当局关于“估价或分摊”的认定推论得出的。8. 披露——会计报表中适当地反映了账户余额和相应的披露要求。9. 分类——所列金额的分类适当。分类目标在于确定每个项目和每个账户记录是否在会计报表中恰当列示。上述8、9两个具体目标是由管理当局关于“表达与披露”的认定推论得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紧紧围绕具体审计目标收集证据。把这些证据累积起来,审计人员就可对管理当局的任何认定是否正确下结论。再把对每个认定的结论综合起来,审计人员就可对整个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了。5、审计过程(p96)所谓审计过程,是指审计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一般包括三个主要的阶段,即计划阶段、实施审计阶段和审计完成阶段。1. 计划阶段一般地讲,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等。2. 实施审计阶段其主要工作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控制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上述两项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较高,则实质性测试工作就可以大大减少;反之,实质性测试工作则大大增加,但不管何时,实质性测试工作必不可少。3. 审计完成阶段其主要工作有: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期后事项;汇总审计差异,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作适当披露;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6、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定义(p97)审计业务约定书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