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18994
我的名字没有故事
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扩展资料:拯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任御史中丞时,包拯又先后弹劾利用职权贱买富民邸舍的张方平及“在蜀燕饮过度”的宋祁,使朝廷罢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职。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幸,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包弹’之语遂布天下”。对于有才干有政绩者,包拯则能秉公力荐,如杨纮、王鼎、王绰三人皆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因任内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而有“江东三虎”之称。后受守旧权臣的忌恶,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转运使等“监司”官。编辑于 2020-12-08查看全部9个回答【专业】涉毒刑事犯罪_1对1在线咨询刑事律师!根据文中提到的历史为您推荐涉毒刑事犯罪_上海「三方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0余年刑事丰富经验一个案件,一个团队操作,人脉资源丰富,成功案例多,欢迎来电咨询!上海三方律师事务所广告刑事犯罪案件-【公检法资源】_专业办理刑事案件根据文中提到的历史为您推荐刑事犯罪案件 20年辩护经验,办案技巧丰富,擅长处理各类重大,复杂,疑难的刑事案件。能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把握刑事案件的方向,程度,做出准确的预判,切实维护您的权益wap.muchengmu.com广告—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上海刑事犯罪量刑标准上海法浦律师事务所 专业刑事律师团队高级合伙人刘佳-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法治讲堂主讲人,坚持严谨的服务原则提供各种类型的法律服务广告2020-12-31秉公执法形容哪些古人,他做了什么?中国古代十大秉公执法的好清官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采的传奇故事。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在户部供职时,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 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汤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58赞·789浏览2019-11-27秉公执法形容什么历史人物?公检法(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三大主体,在这其中更是包罗万象的存在了很多各行业秉公执法的人士,不胜枚举,总而言之,在自己的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兢兢业业,中规中矩,墨守成规的去固化事态。15赞·508浏览2019-12-04秉公执法的人物有哪些?1、包拯: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2、任长霞: 任长霞是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警察界先进人物,曾被作为先进典范在全国学习。工作期间,被誉为“警界女神警”。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积累的控申积案。 3、郭占利: 郭占利1957年4月生,中专文化,中共党员,山西省偏关县地方税务局会计师。从1994年担任编关县地税局局长以来,带领全局职工秉公执法,大胆改革,使该局的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区的前列。 扩展资料: 秉公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1、忽视秉公执法的重要性,法治观念淡薄 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重要执法机关,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究其原因,是在思想深处没有牢固树立秉公执法的意识,没有贯彻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一味地沉缅于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之中。 2、宗旨意识淡薄,特权思想严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唯一宗旨,也是公安工作的宗旨。公安机关民警执法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安定和谐。这种特权思想严重、宗旨意识淡薄的行为严重破坏了警民鱼水情,对待执法工作采取这种不正确的态度,极易导致冤、假、错案,影响司法公正,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 3、业务经费不足,外部执法环境差,执法监督不力 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相对较低,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地域经济差距悬殊。公安体制改革一再强调要保障公安业务经费,不给公安机关下任务、定罚没指标。但是地方财政心有余而力不足,地方财政的工资发放尚有困难。1赞·83浏览2021-01-02历史上的秉公执法的人物与这些人物的事件独到计策——赵广汉 宽大教化——黄 霸 断案如神——狄仁杰 专职法官——徐有功 刚毅清正——寇 准 法医鼻祖——宋 慈 为民伸冤——况 钟 刚直不阿——海 瑞 正直敢言——袁可立 廉吏第一——于成龙 Top1 独到计策——赵广汉 【人物简介】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汉书》说:“广汉为人强力,天性慧于孝职。”他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权贵,嫉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处置豪门权贵,深受百姓爱戴,同时,善于思考,非常讲究策略和方法,他的一些办案和惩恶计策独到而有效,深得百姓赞颂。赵广汉身为京兆尹,清正廉明,威制豪强,由此得罪了皇亲贵戚。后来,赵广汉又因办案得罪了当朝丞相和司直,他们罗织罪名,诬陷赵广汉,最终使得赵广汉惨遭腰斩。临刑时,长安的无数百姓和官员,自发聚集在皇家宫殿前,齐齐跪下,他们有的神情肃穆,有的低泣,有的则大哭,前来送别广汉,出现了万人集结为之送行的动人场面。其最终遭朝廷腰斩处死的结局,更为其不平凡的经历增添了一层迷离的色彩。 赵广汉年轻时做过郡吏、州从事,以廉洁和礼贤下士出名,先被推举为秀才,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后又被察廉为阳翟县令,因政绩突出,迁为京辅都尉,不久擢升为守京兆尹(代理京兆尹),之后调任为颍川都的郡守,约两年后调回长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斩。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赵广汉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资治通鉴》所记“京兆政清,吏民称不容口”,是对赵广汉最好的评价。 【断案经历】 宣帝登基的第一年(公元前73年),赵广汉被调往颍川郡担任太守。颍水郡治所大致在今河南省范围,因境内有颍水而得名,阳翟为郡治所,赵广汉曾做过阳翟的县令,对那里的情况较熟悉。颍川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需要一位政绩优良、作风凌厉的官员前去治理整顿,赵广汉无疑是一位合适的人选。 诛杀首恶,峻邢立威。初到颍川任上,便着手调查研究,发现不少豪强贵族势力交结庞大,官员与地方富豪结为朋党,社会乌烟瘴气。恶名昭著的原氏、褚氏两大家族,更是结为姻亲,胡作非为。赵广汉经过明察暗访,搞清了本郡豪门大族的基本情况,果断采取“擒贼先擒王”的方法,把原氏、褚氏两大家族中作恶的头领抓了起来,在公布了他们行盗全贼、为害一方的罪状后,立即斩首。赵广汉诛杀首恶,一时威震全郡。赵广汉手下的官员杜建,资格老,根基深,为人一向霸道。他参加昭帝陵墓的预建工作,指使门客从中非法牟取暴利。赵广汉根据举报掌握了这些事实,他先是警告杜建悬崖勒马,但杜建当面唯唯诺诺,背后不思悔。赵广汉见规劝无效,便将杜建逮捕归案。这下为杜建说情的人便纷至沓来,其中有宫廷太监,有豪绅官员。赵广汉知道处置杜建会有很大的阻力,但为了维护国家法纪,他毫不留情。赵广汉通过内线掌握了杜家人劫狱的密谋,先派出手下官吏去警告主谋者:“如果你们真的想这样干,将依法把你们灭门!”然后,赵广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果断将杜建斩首弃市。此招震慑力不言而喻,百姓交口称赞。 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据《后汉书》记载:“又教吏为缿筒,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为了有效地抑强惩恶,为民除害,赵广汉受“存钱罐”的启发,他令手下人制成瓦质的“缿筒”,奖赏告密。“缿”筒,类似古代储钱或接受告密信件的器具,形状如瓶,有小孔,口很小,投放简牍,可入而不可出,谓之“受吏民投书”,这种“缿筒”,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举报箱。有了这种举报箱,官吏、民众相互揭发,赵广汉扩大了视听,社会上各种消息都能很快地传到他的耳朵里,根据得到的线索,组织力量及时查处,极大地稳定了社会治安。 巧用“离间”法,瓦解强豪。颍川的豪强既与官府勾结,又互相连姻,结成帮派。赵广汉巧用离间之法,分化瓦解豪强权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后汉书》中所说:“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赵广汉奖励一些可利用之人,让他们接受自己的指令举告不法,在收到告发信以后,一经核实,便依法治罪。赵广汉还故意泄漏一些揭发材料,同时故意隐去揭发者的姓名,一旦有人投书揭发,就削去揭发者的名字,而假装成某一豪强大族子弟所写,让大族间互相猜疑埋怨,相互告发,以引发他们的内讧。自此后,豪强内部果然出现了分裂,这样,一个个地击破,从而使奸党散落,风俗大改。由于赵广汉实施了各种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一些不法分子也因此再不敢顶风作案,因为一旦作案,赵广汉也很快就能把他们抓获。 公元前72年,宣帝重新任命赵广汉为守京兆尹,一年后,转为正式京兆尹。赵广汉声名在外,这次复任京兆尹,京城百姓很是高兴。赵广汉精力充沛,办事认真,接见百姓废寝忘食。赵广汉治理京兆六年,执法如山,连皇亲国戚对他也有所畏惧,不敢造次,因而辖区内豪强敛迹,治安状况良好,政清民和,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官员及百姓皆称他“发奸摘伏如神”“以为自汉兴,治京兆者莫能及”。 运用“钩距”法推问破案。他善于运用“钩距法”寻找线索、灵通信息。据《汉书·赵广汉传》记载》:“﹝广汉﹞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所谓“钩距”就是旁敲侧击,辗转推问,被问的人都稀里糊涂的了,赵广汉却脑子转得飞快,马上就判断出打听出来的结果是不是合理准确。运用这种方法,使赵广汉对不轨之人的来历、根基、巢穴都清楚了解,对官吏收取、贪污的不义之财的来历和数量,都细致掌握。别人都想学他这一招,但没有一个人能学得像他那样精通。 赵广汉最让人吃惊的是他的信息非比寻常地灵敏。经常能把藏匿的坏人坏事揭露出来,就连一些隐藏得很深的情况也能了解得非常清楚,上上下下对此都非常佩服。 【断案故事】 运用“钩距”法推问,蛛丝马迹破绑架案 有一次京城发生了一起绑架案:有两个劫贼了解到宫中侍卫苏回很有钱,便在半路将他劫持,接着向他的家人敲诈勒索。 接到报案,赵广汉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最后找到了劫贼的住处,马上带着官兵赶去。他想到硬冲进去抓人可能使人质受伤,为了稳住罪犯,赵广汉自己在庭院站下,叫长安丞龚奢敲门通告。龚奢敲门后对里面的劫贼说:“里面的人听着,京兆尹赵君要我传话,劝你们千万不要杀害人质。他是皇帝的侍卫,杀了他,你们也完了。如果你们现在自首,将得到良好的待遇,万一有幸碰到大赦的机会,说不定还可以获得宽大!”两个劫贼素闻赵广汉威名,想想也没其他出路,知道无法逃脱,被迫放了人质,开门叩头请罪。赵广汉也有礼貌地说:“幸好你们让人质活了下来。”他们被关进监狱后,赵广汉实现诺言,叫看守好好对待他们,并送酒肉给他们吃。 按当时法律,犯这种大罪的人要被处死,行刑时间在冬天。赵广汉就为他们预先安排好了棺材以及安葬用品,并派人告诉他们安心服刑。两个劫贼被赵广汉的举动所感动,叹服:“死无所恨!”表示死后决不怨恨。 Top2 宽大教化——黄霸 【人物简介】 黄霸(公元前51年~公元前130年)西汉宣帝时大臣。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活于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因为通晓文法、明察秋毫、为官清廉、文治有方,性情又温良懂得谦让,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为当时第一。少学律令,醉心仕宦,武帝末补侍郎谒者,任河南太守丞。宣帝时,任扬州刺史、颖川太守。后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 黄霸为人精明聪敏,熟悉文法,性温良有智谋,善于领导,议处合法,受到吏民的尊敬。武帝末年地方官吏多以严酷为能,而黄霸独以宽和知名。宣帝时任扬州刺史、颖川太守,在任期间,“使邮亭乡宦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於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见《汉书·本传》)。后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宣帝五凤三年(前55)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黄霸长於治民而不善为朝政,任丞相时多不称意。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卒,谥曰定侯。 后世将他与龚遂作为“循吏”的代表,称为“龚黄”。“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 【断案经历】 汉武帝后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制定了极其严酷的法令,同时建立了察举制度,并任酷吏,以严刑法。昭帝继位后,朝中严格遵循武帝时期的法律制度,以严刑峻法来控制各级官员。于是一些世俗官吏为迎合皇上旨意,就以在执法上能尽量采用严刑酷法作为一种有才能的表现,以能吹毛求疵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 反观黄霸断案却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受人称颂,并处理了不少疑案,因此官位屡屡上升,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 黄霸为治理天下,多次颁发刑律均告之于民,达到家喻户晓,使犯罪率大大降低。同时他还制定安民条款,规劝黎民遵章守法,弃恶从善,勤事农桑,节约资财,就连平民的家常琐事,他也考虑得周到得体。他常派官员微服私访,并亲自以平民身份,深入民间,了解官吏情况,关心百姓疾苦。 在颍川仼职八年期间,政治较为清明,故一时间,颍川出现了“太平盛世”。朝廷下诏赞扬:“黄霸能上达圣意,下顺民心,加强教化,孝子,悌弟,贞妇,顺孙增多,耕者让垄,家庭和睦,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赡养孤寡,赞助贫困,八年内无重大案犯。”朝廷下诏称黄霸可作“国家栋梁之材”,然后给他加俸禄,御史大夫。 【断案故事】 智断争儿案 前汉时期,颖川郡有一家富户,兄弟俩在一起生活,他们的媳妇都怀孕了。兄长的媳妇生了个死胎,但是一直隐瞒着不告诉别人。弟弟的媳妇生了个男孩,兄长媳妇便生了恶念,将孩子强夺过来并声称是自己所生。双方各执一词,一直论争了3年都未能断决。 颖川太守黄霸听闻此事后,派人把孩子抱到法庭中间,命令她们妯娌俩上去争夺,表示谁能把孩子抢过去,便将孩子判给谁。兄长媳妇争夺时用力很猛,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反观弟弟媳妇,既想把孩子争回来,又恐怕会伤着孩子而不敢使劲儿用力,表情极为悲伤。看到这里,黄霸顿时明白了其中缘由,斥责兄长媳妇说:“你只想得到儿子,怎么会顾虑到用力争夺会使孩子受到伤害呢?孩子是谁所生,这件事已经非常明白了。”随即把孩子归还给了弟弟媳妇,兄长媳妇只得认罪。 Top3 断案如神——狄仁杰 【人物简介】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号德英,唐代并州太原府阳曲县(今山西太原阳曲县)人。为唐朝武周时的著名宰相,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死后葬于神都---国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中,立有一碑,上书“狄公仁杰之墓”。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内史。 狄仁杰为官,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先后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及姚崇等数十位干练的官员,皆为唐朝中兴之臣,朝中政风为之一变。狄仁杰曾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续立唐嗣,李唐得以维系。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一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为国贡献卓著。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为梁国公(所以后世称其为:狄梁公)。狄仁杰墓地在今孟津老城西二公里的邙山脚下,梁周村。 【断案经历】 因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恳,特别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也被调到中央,当上了大理丞。这个官职品级不高,只是从六品,但地位重要,负责京师案件拘审判断罪,同时也复核全国各地的判案。 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的时候,积压的案件已经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神奇。他明察善断,循律准确,拆诉冤狱,颇得时人称赞,一时名声鹊起。狄仁杰的这段传奇经历,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经后世文人的艺术创作,成就了狄公的“神探”之名。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当上了“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台官员,属于监察系统。狄仁杰非常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侍御史,也是负责审讯案件的,只不过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可以说,御史就是官员中的“宪兵”,御史的别称就叫“宪衔”。在任职期间,狄仁杰很不客气地弹劾了高宗的两个宠臣、权臣。一是司农卿韦弘机,此人为高宗修了很多宫殿,都特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因此被免职。另外左司郎中王本立因为受宠,恃恩用事,也被狄仁杰毫不留情地揭露弹劾,而且狄仁杰对皇帝的说情也一点不买账,最终将他拉下了马,“一时朝廷肃然”。从六品的狄仁杰,硬是为朝廷整了一回风。当然,这也仰赖高宗对他的支持和宽容。 这时期的狄仁杰,给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强,判案如神又铁面无私,很像后来人们心目中的包公形象。这大概就是狄仁杰会被认为是“神探”的重要原因。 今天很多人把狄仁杰当做“神探”,这有一定的民意基础。据史料载,他长期在政府司法部门工作,主持过很多案件的审理。此外,狄仁杰确实爱民如子,也得到老百姓极大的爱戴,是人们心中的青天大老爷。最后就是他性格刚强,不畏权贵,在“危机”面前既有智慧,又善于灵活应变。以上种种,都是“神探”的潜质。 狄仁杰具备的破案的天赋。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严谨科学的思考力、精巧缜密的推断力、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负责认真的态度。 【断案故事】 断指案 据载,狄仁杰任官期间,屡破奇案,惩凶雪冤,在民间广为传颂。 传说,狄仁杰早年在洛阳任洛州刺史,一次他带着马、乔二人外出微服私访。途中经过一个松滕交织、群猴嬉闹的山坡,他发现一只猴子在摆弄一只戒指。出于职业敏感,狄仁杰留心察看,在不远处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一具男尸。验尸结果发现:男尸左手四指均被切断,其中一指上留有戴过戒指的痕迹。狄仁杰断定:那只猴子弄的戒指,必与这具男尸有关。 为查明案情,狄仁杰一行三人沿山路继续前行。不久他们到了洛阳城外,狄仁杰猛然看到路边一家药材店正在加工药材。他看到一名药工正在用锋利的切刀切药,心里一动就走过去,想试用一下切刀,老板董掌柜立刻说:“别动它!一不小心,就会把手指切断的!”狄仁杰一惊,直觉告诉他,这切刀可能刚刚切断过指头,很可能与男尸的断指有关。 于是狄仁杰就在药店附近展开调查,逐渐使案情大白:原来,一位在东都卖艺的女艺人,被从长安来的后生贾公子爱上了。她要求贾公子断去小指一截,以表真情。正在两人谈情之时,恰恰药店老板董掌柜的公子经过这里。董公子也看上了这位女艺人,便上去调戏纠缠,贾公子见状,怒打董公子一顿,两人从此成了死对头。 几天以后,贾某来到药店,请董掌柜为他断去一截小指,以表达对女艺人的忠心。这时恰巧被董公子撞见,出于报复。他抓起药杵从背后猛击贾公子头部。不想,一下子竟把贾公子打死了。黄掌柜在惊慌之中,一刀下去切断了贾公子的四个手指。他们父子为了掩盖罪行
半生纠缠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变化,税收工作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纳税人及社会各界对税务机关人员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公务员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税务机关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应用现代绩效管理理论,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和体制,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税务人员业绩,调动个体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工作质效,是新时期建设公共服务型税务机关的必然要求。一、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地税务部门对开展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绩效管理真正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单位却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管理理念、制度、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 (一)将绩效管理简单定义为考核奖惩许多单位的绩效管理通常是机械地例行公事:每月、每季、每年末接到通知后,填表上报、考核打分、人员排序、划分等级,考评结束后再等待新一轮的开始。为力求面面俱到,制定考核办法的部门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考评细节,在设计绩效指标时“眉毛胡子一把抓”,致使绩效指标过多过杂。面对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考核指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易产生反感与抵触情绪,把填表视为游戏,草草应付了事。而考核的结果也主要同薪酬、奖金挂钩,用于奖优罚劣,其他的结果应用较少。这样的考核如同走形式,忽视了绩效管理所倡导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体现不出真正的绩效,久而久之,还会使大家对绩效管理兴趣索然。(二)在绩效管理中掺杂过多人为因素由于绩效管理是一项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的工作,因此考核中的人为因素不可避免。在执行过程中,有些管理者谨小慎微,“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愿扮黑脸得罪人,担心打分低会让下属心生怨恨,消极怠工,因而做“好好先生”,采取平均主义;另外一些管理者专制粗暴,把绩效管理作为控制下属的手段,甚至变考核为“秋后算账”,让被考核者心生恐惧,工作畏手畏脚,有的还引发了非良性竞争,使团队的凝聚力下降。被考核者遭到这些“不公正待遇”后,如果有关部门不解释不说明,被考核者投诉无门或反映问题石沉大海,就会引发逆反心理,对绩效管理工作抱有强烈的反感与抵触情绪,甚至出现故意捣乱的行为,使整个管理工作陷入较为尴尬的境地。(三)将绩效管理片面理解为人事部门的事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自然就成为了人事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工作。于是,人们就以为绩效考核就是人事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其他部门都是在额外替人事部门做事。在人事部门组织绩效管理工作时,被动应付、敷衍了事,以完成上级或人事部门的任务为终极目标,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人事部门做了什么,当制定的考核方案执行效果不佳时,就把责任一味归咎到人事部门头上,而对绩效考核本身发挥了什么作用,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好的改变却漠不关心。二、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混淆了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概念,缺乏认知理念和管理目标的导入。将绩效管理简单定义为考核奖惩,实际上是混淆了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概念。绩效管理包括绩效指标与目标设定、绩效监控和指导、绩效考核与反馈、绩效结果应用等四大方面,绩效考核只是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单位容易忽视除绩效考核以外的其他环节,尤其是缺乏统一的认知理念和正确的管理目标,导致大家对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一片茫然,盲目设定考核指标,忙于追求短期利益,而绩效管理真正要达成的不断总结和改善,提升组织和个人绩效,最终实现战略目标的效果却难以实现。(二)管理体系流程设计不够合理,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考核结果的公平是绩效管理最基本的要求。考核结果不保证公平,被考核者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使绩效管理面临拖沓、拒绝和失败。绩效管理的体系流程设计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考核目标不够准确。将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与绩效管理混为一谈,考核目标设定得过多过杂,不能找出驱动价值创造的最重要的绩效目标;考核的定性目标多,定量目标少,且定性目标尺度模糊,往往用笼统的描述评价个人,缺乏说服力;二是考核标准和权重不够科学。难以做到根据层次区别和个性差异细化考核标准;考核指标权重和分值的制定靠“拍脑袋”,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广泛的沟通交流。三是考核方式不够合理。由各部门代表组成考核组进行考核,把考核权力交给与被考核人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员,使形式主义和权力滥用成为可能。四是考核的实施过程不够严密。设置考核周期凭主观臆断,或过长或过短,缺乏与考核目的、内容和对象之间的关联性;考核者的选择有局限性,尚未做到根据考核关系选择考核者,进行360度的全方位考核;缺少反映被考核人日常工作情况的绩效记录,造成在做出评价和答复争议时凭个人感觉,无法客观合理和令人信服。上述诸多人为因素,都易造成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三)错误定位人事部门的角色,忽视了各层级人员的综合推动力。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体现为:主要领导主导,人事部门辅助执行。在这种辅助型的人事管理体制下,人事管理一般以执行上级指示为准,着眼于当前的业务管理,多从事程序性和事务性的工作。面对绩效管理这一新职能,各级组织和个人对如何开展好工作缺乏概念,并往往认为这是人事部门的事,错误地将人事部门定位为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主要部门,而忽视了主要领导、部门负责人和部门人员的综合推动力。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主要领导缺乏与部门间的沟通,不能起到有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绩效管理工作的作用;部门负责人只专注于本部门的业务工作,而把制定目标、沟通辅导、绩效记录、考核反馈当成额外的负担和浪费时间的活动;部门人员完全被动接受管理,对发生在制定个人目标、考核评价、反馈申诉等环节的不合理、不公正现象没有发言权和申辩权。由于组织中的角色混乱和职责不清,导致组织中的人员缺乏互动参与、主动担当和协调配合等意识,较大地影响了绩效管理的执行力。三、对提升绩效管理效力的几点思考为有效解决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绩效管理工作顺畅进行和长远发展,我们要应用现代绩效管理理论,从更新观念、完善制度、优化体制等方面着手,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一)逐步培育绩效文化,助推绩效管理长远发展绩效文化是组织基于长远发展的方向和愿景,通过对战略、人力资源、财务、团队建设等一系列有效的整合与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让组织成员逐步确立起组织所倡导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以追求优质绩效为核心的组织文化。绩效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围绕追求优秀绩效,如:IBM的力争取胜、NOKIA的顾客满意、GE的追求完美等。而文化的其他价值判断,如什么样的员工是优秀员工,什么样的行为应当被奖励等,也围绕追求绩效展开。相应的,组织的薪酬制度、招聘制度、晋升制度等也会以绩效为导向进行设计。绩效文化对绩效管理的组织成员起着根本性的渗透、引导和激励作用。在当前绩效管理困难重重的形势下,为统一认知理念,明确组织目标和策略,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和体制,确保绩效管理顺利运行和长远发展,亟需在组织中培育绩效文化。培育绩效文化可采取以下做法:一是使绩效价值观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形成相对统一的认知理念;二是清晰地向干部职工传递目标和策略,告诉他们什么是成功,以及如何成功,使大家的工作更加有效和积极;三是使干部职工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对单位的满意度较高;四是注重对干部职工进行培训,以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五是鼓励创新并能有效管理创新,规避盲目创新的风险;六是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提倡团队精神,塑造具有较高凝聚力的团队。(二)制定科学的体系流程,保障绩效管理取得成效单纯为考核而进行设计表格、填表、存档等活动,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绩效管理的公平与公正。缺乏全面系统的管理,就无法使组织的愿景与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必须从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流程上下工夫。准确设定工作目标。目标设定是绩效管理的首要环节。在确定目标前,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讨论交流,找准重要目标,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为避免目标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可量化的目标必须有明确的数字标准;对于难以量化的定性目标,也要通过对工作标准、工作成效等进行明确描述和层级划分,让人们对工作结果和好坏优劣一目了然,达到可衡量;工作目标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当前的工作重心和关注点是什么,目标就设什么,而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指标权重也要做调整。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和权重。制定考核指标是绩效管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根据考核目标设计标准,标准制定应合理、客观、易于操作,最容易执行和考量的标准模式是,由组织与个人共同制定标准,并在年中按照实际状况对标准作出相应调整;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制定指标权重和分值,如,工作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在制定指标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都要在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建立起完备的沟通渠道,使大家在制定指标前做好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在制定指标过程中积极参与和达成共识,在制定指标后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认可性。合理选择考核方式。应改变那种认为考核人越多就越能保证公平的思想,变一群人考核为上级考核下级,让考核的权力归位。直接上级有权安排、检查、督促下级的工作,因此,对下级拥有最佳的观察角度,对下级的工作职责及其履行情况也最为了解,由直接上级对下级进行考核的效果最佳,最有说服力。严格把关考核实施过程。为避免考核实施阶段的不严密和不公正现象发生,应当从考核周期、考核者和绩效记录这三个主要方面着手,进行严格把关。考核周期要根据考核目的、内容和考核对象来确定,如,考核一般员工的周期可按月份或季度进行,而考核中高层管理者的周期可按年进行;考核者的人选,不应仅限于上级主管,而要以考核关系和公平、公正、高效的原则来确定,让被考核人的上级、同级、下级和服务的客户都能对其进行评价;应进行制度化的绩效记录和细致地收集,获得员工日常工作表现得准确、可靠的信息,在考核评价时才能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查。切实做好反馈和运用。考核结果的反馈是考核者与被考核者赢得互信的过程,是绩效考核的重要环节。考核者要用恰当的反馈方式,不仅让被考核者知道考核结果,更要让他们理解考核结果是如何得出的,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依据是什么,并进一步探讨产生不良考核结果的原因及改进的方式等问题;考核结果的应用除了作为奖金分配和薪酬调整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外,还可用于职位调整和晋升、培训教育、个人职业发展等许多方面,关键是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做法,使考核运用落到实处。(三)正确定位各层级人员角色,提升绩效管理的执行力建立绩效管理体系,乃至打造优质绩效文化,需要领导者和各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传统观念下的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不适用了,现代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要求对各层级人员重新进行角色分工。主要领导是支持者。组织的主要领导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着绩效管理的成败,是绩效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首先,主要领导要做好绩效管理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规划,然后将定位和规划的精神实质通过各部门制定目标和考核体系等形式,变成可操作的具体规定。其次,主要领导要积极参与其中,在态度上、行动上支持人事部门,监督和协调绩效管理工作。当阻力和困难出现时,要出面协调统一,陈述利害,排除困难,激发积极性;要加强平时的检查督促,及时纠正偏差,确保绩效成果能够与组织战略目标相一致,保障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能够落到实处,从而推动绩效管理工作深入、全面、公正、有效地开展。人事部门是组织者。在管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的定义:管理就是让别人做你要做的事。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人事部门应该转变角色,不再充当大包大揽的管理“保姆”和处理各种矛盾的“救火人”,而是将一定的决定权和自由度交给部门负责人。人事干部应当从简单操作的角色转变为各类技术员的角色,成为绩效考核专家、业务流程的熟练掌握者、主要领导的沟通联络员、部门负责人的合作伙伴、绩效考核的宣传员和培训员、绩效运行的跟踪员。在绩效管理中的人事部门的主要职责除了负责构建组织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绩效考核指标外,还包括:引导部门负责人思考,为什么部门需要绩效管理制度;刺激部门负责人,让其对绩效管理有强烈的需求与动机;指导部门负责人如何去建立绩效管理制度;提供培训课程,让部门负责人清楚如何与干部职工做绩效沟通及改善绩效;监督和评价绩效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部门负责人是实施者。各部门负责人是组织战略的执行者与实施者,能有效地将部门绩效同组织战略目标相衔接,向上对组织的绩效管理政策负责,向下对员工的绩效发展负责,起到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在绩效管理中,部门负责人与下属之间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部门负责人应充当下属的合作伙伴、教练员、绩效记录员、绩效公证员、绩效诊断专家和职业咨询顾问等角色,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占主体地位。部门人员是参与者。对于部门负责人来说,如何使部门人员达到部门和单位所期望的绩效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部门人员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而要成为自己绩效的主人。要配合部门负责人共同制定个人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反馈执行信息,发现工作中存在差距,寻求部门负责人的帮助与指导,不断改进绩效;部门人员还应成为个人的职业倡导者和职业规划者。要本着对自己职业负责的态度,主动将自己的才能、兴趣和职业愿望告知部门负责人以获得支持,积极制定个人战略计划以充分发挥潜能。同时,作为所在部门负责人,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和尊重员工,给予充分的发言权和申辩权,同时,正视、引导和把握员工的需求,根据职业发展的规律,帮助员工规划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路线,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潜力,提升绩效。从“要我做绩效管理”到“我要做绩效管理”的思想认识转变过程,也是一个正确定位各层级人员角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层级人员厘清各自在绩效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强化管理责任和考核意识,增强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及时改进工作,提高组织和个人的整体工作绩效。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科学的绩效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认知理念的转变,而且要求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等全方位的积极变革。这就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总结,整体推进,让个人成长进步在组织绩效提升中得以体现,同时又以个人绩效的提升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最终达到自我价值成长和组织目标超越的双赢目标。
优质职业资格问答知识库